- 贾志杰;
<正> 近几年来,国际上议论很热烈的一个问题,是新的技术革命问题。在西方的学者中说法不一、动机各异。有的叫“第四次工业革命”,有的叫“第三次浪潮”,不管叫什么,他们都认为西方国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达到高度工业化以后,现在要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或叫做知识、智力社会。他们说,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知识,“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这些观点,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
1984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薛克琛;
<正> 赵紫阳总理去年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新的‘工业革命’对我们今后向四化进军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时机利用得好,抓紧应用新的科技成果,发展我们自己的经济,使我们同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缩小,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如果我们处理不当,或者漠然视之,那就会使我们同发达国家,同世界先进水平
1984年01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 郭尚平;
<正> 赵紫阳总理指出:“应当注意研究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和我们的对策。”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值得我们认真考虑。我们甘肃省,地处西北,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比东南沿海各省要落后一些。但经过解放后三十多年的建设,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只要我们在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统一认识,上下一心,积极行动,就
1984年01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郑国锠;
<正> 在托夫勒所著《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不久以后,农业就会采用遗传工程来提高世界的食品供应量了。被广为宣传的六十年代‘绿色革命’,证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一次浪潮世界农民的一个巨大的骗局,因为它需要使用大量国外进口的,以石油为基础的化肥。下一次生物—农业革命的目标是减少对化肥的依赖。遗传工程致力于发展高产作物,这种作物可以在沙地和盐碱地上生产,能抗病虫害。”他的这段话,可以说是根据七十年
1984年01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杨尊祖;
<正> 当前,所谓“新的技术革命”已成为风糜世界的话题,而且人类已经开始享受着由自己的智慧带来的新成果。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技术革命是人类最深刻的革命。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煤、炼铁和纺织机械把物质生产推向了新的水平;上个世纪中叶,“自从蒸汽机和新工具机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恩格斯);而本世纪初迅速发展起来的电力、化
1984年01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 张昌言;
<正> 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日益蓬勃兴起。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技术革命的浪潮波及着广泛的领域,已经和正在引起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观察世界经济和社会变化的新动向,采取强有力的对策,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1984年01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徐炳文;
<正> 当今世界有两个情况值得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一个是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研究各自的对策。另一个是世界经济中心也将逐渐由西向东转移。有人估计,在二十年后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增长将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太平洋地区在取得对未来的支配地位,逐渐变成世界事务的一个重点。
1984年01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刘曰芳;
<正> 如何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问题,自赵总理去年十月讲话以来,报刊和杂志上讨论得很热烈。省委和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亲自组织讨论振兴甘肃经济的决策,落实发展规划的措施,为改变甘肃经济的落后面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新的技术革命,包括电脑、光纤通讯、生物工程、激光等各个领域的高级尖端技术的研
1984年01期 15-1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钱伟长;
<正> 一新时期知识分子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地位有什么变化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知识分子的地位确实起了根本性的变化。解放后知识分子一直被认为是改造的对象、批判的对象,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此,三十年来知识分子是在运动里过日子的。“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是把所有的人都变成有知识的人,而是要把中国仅有的
1984年01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陆润林;
<正> 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以来,我们教育、科技战线和其他战线一样,都在为实现本世纪末的战略目标而积极奋斗。1982年10月,赵紫阳同志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并在参观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成果展览时指出,今后大学
1984年01期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黄擎明;
<正> 为了实现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应该怎样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党和国家制定了“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技术”的方针,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大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已在发展工农业生产中显示了威力.研究科学、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关于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大作用,科学技术必须与经济、社会协调
1984年01期 28-3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0 ] - 刘波;
<正> 从社会系统观和科学社会观来看,科学运动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现象,必然与广阔的社会背景密切联系.人类社会发展中政治、思想、教育、经济等诸中心的转移总是与科学中心转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可以说,社会发展诸中心的转移是科学中心转移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外因。
1984年01期 32-3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7 ] - 沈峻坡;
<正>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南半球同北半球有很大差别;在我国,东部地区同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别。当然,上述的“南北差别”和“东西差别”,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差别不足怪,重要的在于如何认清差别,解决差别。本文专谈我国的“东西差别”,提倡我国的“东西合作”。也可以说利用不平衡的规律,缩小不平衡的差别。
1984年01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李太沂;
<正> 一九八三年五月,胡耀邦同志指出:“整个大西北,将是二十一世纪把我国建设成为第一流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地区,”并提出“我们现在就应该开始采取有效的步骤,着手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本文着重从管理改革的角度,对下述有关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1984年01期 41-4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倪频融;
<正> 胡耀邦总书记一九八三年五月视察新疆时曾经指出.新疆甚至整个大西北,可能将是廿一世纪把我国建成为第一流社会主义强国的极其重要的地区。后来他在视察青海省时又提出了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我国经济开拓的重点势必转移到大西北来。为了迎接这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转移,充分利用新疆独特的资源优势对开发新疆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本着学术上的探讨,对开发新疆应着重考虑的发展战略提出一些看法。
1984年01期 44-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1 ] - 王继武;王恭先;司祥林;
<正> 种草种树是综合治理国土的一项伟大的植被工程,是益于当代,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所谓植被工程,就是用人工(或机械)种草种树,在一定的地区内,构筑起完整的覆盖大地的植物及其群落的各项工程。把植被工程应用于防止水土流失,防治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其重要的生态意义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把防治山地自然灾害的措施,寓于本地区的群众性种
1984年01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王占孟;
<正> 一、种草种树如何起步我省种草种树应当先抓什么呢?我认为,先从种草上抓。因为草的周期性短,当年收的草就是牲畜饲草,当年还可结籽,第二年又可扩大种植面积,显而易见收效快。种树在较好的水土条件下发展乔木林或乔灌混交林,生产木料。三荒地种树,特别是干旱的强阳坡上,乔木就远远不如灌木了。灌木有着耐旱耐瘠,串根萌蘖的极强生命
1984年01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欧阳锦;
<正> (一)“新的技术革命”主要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果说过去的技术革命主要是人类体力的延伸,那么这一次的技术革命则标志着人类脑力的延伸。这种质的飞跃,引起了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不少国家正调整力量准备迎接这场迅将到来的挑战。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国家在前几次技术革命中都失之交臂,从而在技术上与世界发达国家形成
1984年01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胡之德;邓华陵;
<正> 当今世界,科学发展不断加速,其纷繁复杂、浩渺渊深,真如汪洋大海一样!学海行舟,谁能不为之倾倒、望洋兴叹,既感到个人的渺小无知,又激起人的翩翩联想和探索的欲望,究竟是何规律在驾驶着这知识海洋的运动呢?这种运动又是何种运动?其间是否有数学轨迹可循呢?本文试图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系统方法为工具,对分析化
1984年01期 55-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柯南;
<正>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许多企事业领导人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某工厂试制一项新产品,由一千种零件构成,它们对产品的质量或成本都有影响。那么,我们希望知道,影响最大的有多少,它们是那些?某商店经营一万种商品,它们的单价、销售各不相同,这一万种商品对商店的总销
1984年01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王棣棠;
<正> 太阳,以它的光和热抚育着大地。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光明,没有春秋寒暑,没有万物生长,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有了太阳,人类就能根据天体运行的自然秩序,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春种、夏忙、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世世代代不断向前.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关心着太阳,注意它的动向.由于农、牧业生产的需要,我们的祖先早已开始了对天象的观测。《尚书》上说:“乃季秋月朔,辰弗
1984年01期 65-6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罗世明;
<正> 科学研究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贡献。科学研究活动是以科学实验和辩证思维为显著标志的创造性劳动,它与生产劳动相比较,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和特点。诸如前沿性、风险性、不确定性、渐近性和模糊的可比性等等,这些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发展科学技术必须根据
1984年01期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姜进;
<正> 洋务运动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其基础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早在明代中期就曾出现过,到了清代又重新出现,但却发展十分缓慢,始终是个老幼芽,为封建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所包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广州、宁波、上海等通商口岸开设了第一批少数
1984年01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胡玉衡;李育安;
<正> 纵观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固然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历史条件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正确地选拔和使用人才分不开的。荀况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尚贤使能的用人思想是十分丰富和宝贵的。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相互争霸,斗争此起彼伏,同时也涌现出许多能人志士,献计献策,大显身手。“得士则兴,失士则亡”,这已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争雄称霸的历史事实所
1984年01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7 ] - 李如汇;
<正> 目前,农村许多地方出现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从甘肃省天水地区的情况来看,这种“科学热”带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从科学种田走向科学务农。“科学热”是从良种、化肥开始的,现在早已突破这个范围。许多农户从单一种植的圈子里跳了出来,从事科学养殖、林果、畜牧和其他多种经营。二是从生产资料的投资转向智力投资。据武山
1984年01期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田人;
<正> 中共甘肃省委科技领导小组规划办公室,于1984年1月8日~12日在兰州召开科技长远规划专家顾问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甘肃省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冶金、石油化工、机械、轻工、电子、能源、建筑、建材、医疗卫生、基础研究、管理科学等方面的专家共一百零八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占50%左右。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贾志杰、甘肃省副省长侯宗宾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根据赵紫阳同志关于“组织科技人员参加规划”的指示,以高度负责
1984年01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正> 最近,许多在职干部来信询问有关兰州大学干部专修科招生事宜,本刊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兰州大学负责人。问:兰州大学目前已有哪些干部专修科?答:为了培养提高在职干部的专业素质,使之适应我国四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形势的发展,兰大目前设有秘书专修科、工业企业管理专修科。1984年兰大决定举办:工业企业管理、科技管理、档案学3个干部专修科.
1984年01期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正> 读者来信说:这份杂志很有特色恰适急需郭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杂志我都认真读过,很感兴趣,受益不浅。我觉得这份杂志很有特色,可称之为具有咨询价值的学术性刊物。我相信,她会逐渐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同志的重视。她那扎根于陇原大地,紧密联系、研究现实问题的特点,将日益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祝新生的《科学·经济·社会》越办越好。
1984年01期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本刊编辑部;
<正> 在中共甘肃省委和省政府的关怀下,《科学·经济·社会》杂志1983年试刊以来,受到国内各界读者的热情支持与广泛欢迎。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1984年起,本刊改由甘肃省科学学研究会、甘肃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这两个研究会的挂靠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兰州大学联合主办。本刊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
1984年01期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