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旋;
生态危机的价值观论争将生态问题归结于人与自然价值的取舍上,并不能真正解决生态问题,反而掩饰了现实的社会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将人预设为独立的"理性经济人",以个人利益为价值评判标准,使自然与人对立成为外部因素,是抽象的个人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却消解了人类主体性价值,以"存在"为固有价值,将人降格成自然人,是一种抽象的整体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维度,两种价值观都忽视了"现实的人"的本真含义。物化劳动既形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形成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从而当代社会在资本逻辑追求无限度扩张的目的下产生了与生态逻辑的矛盾,引起价值观论争。只有从现实的资本逻辑与生态逻辑的对立与统一出发,才能走出生态危机价值观论争所创造的精神幻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2016年04期 v.34;No.145 1-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杨哲;
"返乡"思潮是发轫于19世纪欧洲虚无主义批判的一种哲学主张,试图在古典时代寻求克服虚无主义的思想资源。在肇始于尼采和海德格尔的"返乡"思潮中,洛维特将虚无主义界定为历史哲学对意义的过度追问所导致的历史本体的消解,从历史观角度反思虚无主义,具有致思进路上的独特性。《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中,洛维特创造性地以倒叙方式将西方历史观嬗变整理为古典自然史观→神学救赎史观→进步史观的谱系,将历史哲学的弊病追溯至《圣经》造成的自然史观和救赎史观的分野,将18世纪启蒙哲学所营造的"进步"观念还原为基督教的神学概念"天意",为我们今天反思进步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洛维特主张否弃历史哲学、重返古典自然,他的返乡之路暗示了一种将以自然疗救历史的哲学取向,对于辨明历史和自然在现代性语境中的思想冲突也具有启示性意义。
2016年04期 v.34;No.145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4 ] - 武威利;
黑格尔的理性国家学说是以自由意志为出发点,通过批判社会契约的个人主义的理论基础进行构建和论证的。在黑格尔看来,古典社会契约论以绝对个人主义立场为出发点,通过契约方式构建起的国家,只能是作为维护个人权利的纯粹工具而存在,无法揭示和把握市民社会的现代内涵和国家的伦理价值。黑格尔把国家问题置于"客观精神"的叙事位置,提出国家是最高的伦理实体,市民社会必须通过自我扬弃,上升到国家阶段,才能实现个人利益的特殊性与国家伦理的普遍性的统一,这也是社会政治学说本身所具有的哲学的理论旨趣。黑格尔坚持普遍物对特殊利益的优先、国家对市民社会优先的高远理想,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6年04期 v.34;No.145 14-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9 ] - 张圆圆;
刘禹锡的动植物观揭示了动植物与天时及人情之间的关系。"时"是动植物所表现出来的应时性,突出了动植物与天(环境)的关系;"情"是动物所表现出来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人的感染力,凸显了动物与人在情感层面的联系。对人而言,动植物既是"时"的标记,又是"情"的载体。从刘禹锡的动植物观中,可以捕捉到其中所暗含的有机联系式的思维模式,即动植物是被置于天——动植物——人这一关系模式下认识的。在这种整体联系式的认识模式下,动植物是既外在于人又与人有内在联系的存在。这体现了人与动植物之间彼此分离又相互渗透的生态关系。
2016年04期 v.34;No.145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赵为娅;胡翠娥;
该文以莱布尼茨所著的《中国近事》一书和他与多位传教士的通信等相关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德国汉学家福兰阁和卫礼贤对莱布尼茨思想的关注和发扬,对莱布尼茨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观展开历史性的回顾,主要着眼于其中"光的交流"和"平等互惠"两大重点。在莱布尼茨看来,中西方应携手进行光的交流,这不仅对双方有利,也会惠及两国之间的其他民族;而中西方文化虽存在差异却又是互补的,中西方应该互相学习,发展交流认识的新型关系。
2016年04期 v.34;No.145 24-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7 ] - 马姗;
理论前提问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首要问题,它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足点和基本立场,是我们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资本家的劳动私有财产论,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前提"经济人"假设不同,马克思以"劳动人"概念为理论前提,超越了"经济人"假设的抽象性、利己性和狭隘的阶级性等缺陷,从而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变革。只有抓住了"劳动人"概念,才能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者主权论和剩余价值论,才能把握当代中国经济建设的落脚点,维护好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
2016年04期 v.34;No.145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2 ] - 陈丹;
书信是马克思恩格斯展开理论探讨、理论宣传及理论战斗的重要载体。恩格斯晚年在倾力理论著述之余,与外界仍保持着紧密的通信联系,留下了大量的书信。这些书信也是我们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史料和文献。归结起来,恩格斯晚年在书信中较多地讨论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通过书信批判了经济唯物主义的庸俗决定论观点,重申并捍卫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二是在书信中启发人们重视从方法论的意义来理解和对待马克思和他本人创立的理论和观点;三是通过书信继续探讨和研究了俄国等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
2016年04期 v.34;No.145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1 ] - 仲辉;
本文论述了在理解康德先验想象力问题方面比较值得注意的关键点,主要是它的生产性和亲和性,并将之与时间问题关联考虑,从文本基础上找到与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一书中对同一问题论述的对接点,即:时间的先行性与绽出性,从而评论两位思想家思想角度的一致与差异,最后兼而论及想象力问题在哲学上的重要性。
2016年04期 v.34;No.145 39-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0 ]
- 黄超;
公司社会责任问题近年来日益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因此如何提高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质量成为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借助中国资本市场融资融券制度推出这一"自然实验",结果发现,卖空机制对管理层可以发挥监督制约作用,改善公司的治理环境,从而提高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地研究显示,由于未经第三方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可靠性较差、披露质量较低,因此卖空机制的引入对这类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作用更明显;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融资融券交易更为活跃,卖空机制的引入能更显著地提升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
2016年04期 v.34;No.145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64 ] - 孙恺临;
罗莎卢森堡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理论对于资本主义问题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在其资本积累理论中,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机关的消费问题研究却始终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经济活动中,资本通过特有的生产方式实现从工人到国家的转移,同时国家及其机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军备生产,进行资本扩张,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通过研究垄断资本主义前后的国家消费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完善对卢森堡的理论研究,同时为了解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提出新思路。
2016年04期 v.34;No.145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冉思伟;张晓燕;苗青;
公益创投是一种将资本市场的融资工具风险资本运用到公益事业的一种实践活动。它将企业、基金会、需要群体、社会目标组织、政府有机结合起来,让企业获得社会影响回报,基金会获得资金投放、需要群体获得服务产品,社会目标组织获得资金赞助,政府获得社会稳定。因此,公益创投具有巨大的社会治理功能与作用,大大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本文考察了公益创投的历史、理念、宁波的实践及其未来展望。
2016年04期 v.34;No.145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3 ] - 马琳;杨建垒;
本文选取1995-2014年省际年度面板数据,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特征展开剖析,通过增加人口构成、收支水平、消费惯性等影响因子,对LA/AIDS模型进行拓展,从消费份额角度实证分析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有效克服了"加总谬误"。研究发现:1人口构成对城乡居民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的消费占比具有极大促进作用;2收入水平对提高城乡居民食品和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占比提升显著。3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消费惯性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农村。为城乡产业布局调整和有关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6年04期 v.34;No.145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9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62 ] - 付海娜;
近年来,中国国内发展势头不断推动中国"走出去"的步伐,中国相对成功的发展经验吸引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学习与借鉴。随着中国在非洲参与的扩大,西方与非洲对中国的在非存在形成了不同的解读。一方面,中国在非存在对西方与非洲的既定关系格局形成了冲击,甚至带有竞争性的特质。另一方面,中国在非存在同时也为非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选择,兼具建设性的特质。但这并非问题的全部,中国在非存在对西方同样也存在建设性作用,对非洲国家而言亦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它推动了非洲国家对自身发展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它也为西方国家审视自身的对非关系提供了某种参照。随着中国对非参与和存在的日益扩大,中国、非洲、西方三者的关系将面临不断的磨合与调试。通过对中国在非存在建设性与竞争性的思辨,我们可以预见:相较中国参与之前非洲与西方的关系,未来的三方关系将更具理性内涵,更少强制色彩。
2016年04期 v.34;No.145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8 ] - 王浩;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国家局势趋于稳定。由于推行薄赋缓征的鼓励政策,四川成为移民输入的重要省份,土地开发、经济发展,但移民社会特有的矛盾也开始显现。因此,关于是否要在四川开展大规模土地清丈的讨论,从康熙中后期开始出现,历经数十年之久,直到雍正六年政府才决定在四川正式开展土地清丈。本文即详细梳理康熙、雍正两朝君臣对四川清丈一事的讨论,特别是雍正朝该政策的最终形成以及执行过程中的调整与修正。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康熙、雍正两位帝王治理国家方式的差异。
2016年04期 v.34;No.145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7 ]
- 雷欣翰;
关于孔子"作歌"和"遇隐"的记载,在从先秦到汉魏的文献中都能看到。这两类题材作为后代对孔子的一种追忆方式,有其文献依据和历史文化根源。不同典籍对同类事件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塑造出同中有异的孔子形象,又体现出这些典籍的不同性质。对孔子"作歌"和"遇隐"故事的叙述虽然具有不同的叙事效果,但目的都在于表现孔子晚年的"不遇"境况及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崇高精神和悲剧性命运。
2016年04期 v.34;No.145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 黄远东;
古圣先贤颂扬"继绝世"的思想,尤受儒家推崇,究其根源与宗法制的实践有关。周人克殷后,把宗法制度用于天下的治理,其确立的"立子立嫡制",有助于建立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但"宗子"单线的继承方式极易造成绝世,随着"宗子"参与到周王朝的治理,又会因各种权力斗争而废止。狭隘的宗族伦理会产生继承者危机,"继绝世"的理论和实践是其补救措施,以保持开放的的宗族伦理形态。
2016年04期 v.34;No.145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1 ] - 葛瑶瑶;
作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法难",北魏太武帝灭佛以政治因素为首要原因和主要根源;其灭佛政策的推行,对中国佛教的整体发展格局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16年04期 v.34;No.145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1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5 ] - 赵运华;
约翰王时期签订的《大宪章》在英国宪政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世对其评介多是以此为出发点。而亨利一世颁布的《亨利一世权利宪章》从形式到内容均与《大宪章》类似。对比二者的颁布背景和实施情况可知,它们的形成是封建契约下国王封臣间的斗争与妥协的产物。从《亨利一世权利宪章》到《大宪章》所显示的是中世纪英国国王与封臣彼此间对传统权利义务的维护与争取。
2016年04期 v.34;No.145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2 ] - 汪鹏;
纹章最早是战场上的身份识别符号,后来演化为一种具有特定表达形式和内涵的西方文化体系。英格兰王室的纹章起源于诺曼征服,在安茹王朝时期得到初步确立和快速的发展,最终于百年战争后期基本定型。其盾面和图记的选择与现实政治的需要息息相关,也是国家最高政治权力的标志和象征,直接反映了英格兰王权的政治心态和诉求。纹章可以为我们研究欧洲中世纪政治社会史提供一个有益的新窗口。
2016年04期 v.34;No.145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8K] [下载次数:8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