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阳;
康德通过"哥白尼式的革命"、现象界和自在之物的区分以及对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使既有普遍必然性又有新内容的知识成为可能。康德的认识论虽然存在着各种枝节性问题,但是却很难从内部被驳倒。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知识的可能问题不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的重要性被认识的发生问题所取代,而这在本质上关涉到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从知识的可能问题向认识的发生问题的转换,要求我们将哲学研究的焦点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现实批判。
2017年04期 v.35;No.14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孙旭鹏;
荀子政治哲学是儒家政治哲学由"内圣"而"外王"的重要一环,荀子将"圣人"理想落实于现实的"君主",使"圣王"成为进行社会治理的中枢。荀子的"圣王"政治模糊了"圣人"与"君主"的界限,引发了"圣"与"王"之间的内在紧张。荀子并没有为其"圣王"理论提供一种令人信服的论证,其后果便造成了理想与现实的断裂,也为后来君主专制社会的危机埋下了隐患。荀子"圣王"理论的弊病在于过分依赖于"圣王",其"民本"也是以"圣王"为基础的,我们只有走出荀子的"圣王"思维,实现从"民本"到"民主"的转化,充分发挥个体在社会中的主动性,才有助于促进社会民主与进步。
2017年04期 v.35;No.149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 ] - 林韵;
梁漱溟思想中所体现的文化守成主义,使得他的思想被现代激进主义的思想家看作是落后保守的学说。但是,如果抱有"同情之了解",我们却可以发现他所开创的文化哲学具有典型的现代特征,通过"文化的三路向""大生命"的本体论、中西结合的思维模式、"三量说"的认识论,推动儒学的现代转型。
2017年04期 v.35;No.149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武威利;
康德作为古典社会契约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与以往契约论者不同的是,他从先验的人本主义出发,运用实践理性和纯粹理性,推演出人类社会必将会从野蛮的自然状态过渡到文明的公民社会,这样产生的国家作为自由法则的人格化,就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坚实基础。因此,康德对于国家合法性的论证是在先验理性的意义上完成的。
2017年04期 v.35;No.149 15-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 梁贤华;
概率是现代归纳逻辑贝叶斯进路的核心基础,但对于什么是概率这个基本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对概率进行公理化定义,以及对概率采取古典解释、几何解释在数学领域中较为普遍;而在统计领域,频率解释占据主流地位;在逻辑和哲学领域中,则是逻辑解释和主观解释有较大影响力。本文认为,主观解释是最有发展潜力的理论流派,因为主观解释能与以上各家解释兼容,并且具有替代频率解释的理论优势,并且在人工智能和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7年04期 v.35;No.149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 ]
- 丁竹;
本文以校友关系为切入点,研究了社会关系网络对审计任期以及审计质量的影响。论文研究发现,审计师与公司高管间的校友关系显著延长了审计师任期,由此表明社会关系网络有助于审计业务的维系。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当公司高管与审计师存在校友关系时,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公司更不易得到非标审计意见,表现为公司审计质量的下降。最后,当公司高管与审计师存在校友关系时,作为对审计师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回报,公司除了延长审计任期之外,还为审计师支付了更为丰厚的审计费用,这种互惠交易构成了关系网络下,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
2017年04期 v.35;No.149 26-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9 ] - 关一濛;
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我国的支付行业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监管的不断趋严,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也进入新阶段。因此基于其发展历程,结合目前的发展环境与条件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回顾了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行业目前所处的监管和市场环境,分析了行业发展的条件,进而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判断。
2017年04期 v.35;No.149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0 ] - 杜威望;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工业SO_2排放作为该地区工业污染排放的代表物,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面板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出口和FDI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工业SO_2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出口对工业SO_2的排放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且直接效应小于间接效应;(2)FDI对工业SO_2的排放同样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且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
2017年04期 v.35;No.149 40-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 ] - 唐羽;李华;
在对沈阳市"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取得成绩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沈阳市经济发展存在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沈阳市的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并结合振兴东北的政策背景,对沈阳"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发展提出了策略建议。
2017年04期 v.35;No.149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 ] - 邓楠;
产融结合的研究可以基于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在产业资本循环中的结合。银行资本随着产业资本蓬勃发展,通过借贷和股权的方式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形成了最初的金融资本。它改变了资本积累方式,加速了资本的积累的速度。第二个维度是基于股权的结合。股权关系作为金融资本控制力的一种表现形式,除了货币的索取权外,也会影响企业的融资行为。在我国,产融股权结合成为企业近年来流行的发展模式,很多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大型非金融企业纷纷开始涉足金融领域,参股或者发起成立了银行、信托、基金、保险、期货等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首先,本文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得出产融结合的目的是产业资本的发展。然后,笔者运用上市公司数据对我国非金融企业持股金融机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非国有上市公司持股金融企业会为产业资本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的结论,而国有上市公司则不能。最后,笔者从国有企业融资来源以及管理经营方式上入手,比较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差异。
2017年04期 v.35;No.149 52-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6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0 ] - 贾浩;
普法战后,俾斯麦欲用巨额赔款彻底压垮法国。但赔款后并未出现法国经济一蹶不振而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明显变化。50亿法郎赔款数额虽大,但法国通过发行国债支付了其90%,并以外贸净出口收入将其很快偿还;赔款对德国经济虽有一定刺激作用,但由此带来的贸易逆差,几乎使其所得全部损失。虽然巨额赔款带给交战国的经济影响事与愿违,却产生了得不偿失的政治后果,即"战争再起"的民族仇恨。
2017年04期 v.35;No.149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 ] - 李晓燕;
中国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环境与发展,责任和权利之间的平衡非常困难,充满了制度创新和行为创新的可能性。环境问题在本质上是社会问题。基于"环境社会治理"的观点,文章构建了环境治理的"三元治理主体"模式。"三元治理主体"不仅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各种市场参与者,更重要的是环境保护社会组织,各种形式的公民自我组织和公民。基于XX居民环保意识调查结果,文章提出主要研究结论:加强政府责任,挖掘社区领袖,培育环保NGO,完善法律制度建设,提高外来人口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治理费用。
2017年04期 v.35;No.149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 ] - 刘家明;
多边公共平台契合治理理念,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治理支撑体系,也是多元主体开放协作的公共品供给与服务创新模式。多边公共平台的定义、特征与外延,是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从行政生态学、平台经济学、制度主义等视角认识多边公共平台,有助于科学理解和推行平台战略。多边公共平台具备非营利性、开放性、互动性、平坦性与公平性等特质,具有动态、开放等结构属性,遵循价值网运行模式,通过网络效应强化互动合作。多边公共平台具有战略性,是公共组织与其他主体在权利开放共享基础上的一种合作战略,是公共产品多元供给和公共服务开放创新的一种战略选择。
2017年04期 v.35;No.149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 ] - 刘贵祥;
通识教育是新世纪本科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哲学通识课由于其学科特性,在通识教育中更是"基础的基础"。至今已进入第四年。但是哲学通识教育本身的教学现状是什么、教学效果如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将来的设计如何进行等问题,都需要进行专题研究。本研究即以兰州大学哲学通识教育为个案,参考哈弗大学的通识教育情况,采用解剖麻雀式的研究方法,以兰州大学为个案,依据原始数据的分析与同类院校的对比,对哲学通识教育的现状、效果和扩充路径提出有效的思考和借鉴。
2017年04期 v.35;No.149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史佳欣;
消保法第25条规定的"7日无理由退货"或称"无因解约制度"是一项新的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同时也是《合同法》的新内容,在民商法学理论研究中被称为"消费者撤回权"。国家工商总局近期公布的《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对其具体适用进一步规范,然而实践中人们对撤回权制度的性质、商业价值和理论依据仍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这使得消费者撤回权在施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适用条件和适用结果上的争议。因此,有必要对其理论来源、民法属性、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做进一步的阐释和明确。
2017年04期 v.35;No.149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 ] - 殷守革;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良法善治思维,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良法"是一个原则和抽象的概念,需要进行阐释和体系化。亚里士多德较早关注到了"良法"概念,并对"良法"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叙述。形式意义上的良法是正宗政体产生的、具有养成公民良好习惯的目的和具有稳定性与适时变更性。实质意义上的良法体现理性、正义、善和民主品格。良法以维护自由为依归,是对"高级法"的发现和摹仿。
2017年04期 v.35;No.149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 ] - 杨凯;
网络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传统的恐怖主义也开始拓展到网络领域,恐怖分子利用先进网络科学技术,传播恐怖主义思想,筹备恐怖行为,招募恐怖分子,是为网络恐怖主义。国际社会采用国际法等一系列手段,对网络恐怖行为进行应对,中国积极参与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推动网络恐怖行为国际法立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也进一步彰显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2017年04期 v.35;No.149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 ]
- 章富刚;
在用云南官话记录清代初期德宏傣语的《芒市译语》《南甸译语》《干崖译语》《猛卯译语》中,注音汉字与今傣语塞擦音的对音情况为:云南官话/t■/对应傣语[ts],云南官话/ts/对应傣语[t]。这种对音关系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我们推测清代初期德宏傣语的塞擦音存在两种变体形式,一种为典型的舌尖前[ts],另一种舌尖靠后近似[t■],前者在现代德宏傣语中腭化为舌面音[t],后者则由于省音而成为靠前的舌尖塞擦音[ts]。
2017年04期 v.35;No.149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 - 张文琦;
特拉克尔是20世纪初德语诗人中的表现主义先驱,其诗作充满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新颖的表现主题。在其诗作的批评史中存在两种重要的批评模式,即宗教主义的超越论和心理主义的还原论。在这两种批评模式之外,海德格尔在50年代初提供了一种存在论式的批评方向。在这种新的批评模式中,"物""世界"等本体论概念代替"死亡""绝望"等宗教性或心理性概念成为主要的关注对象。物与世界之间的运动性组建起这种存在论式批评模式的基本结构。最后,海德格尔的批评进路在方法论上建基于现象学-解释学,这使得它能够忠实于诗歌本身而避免宗教主义的超越论和心理主义的还原论。
2017年04期 v.35;No.149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 ] - 李晶;
弘一法师的歌词风格有"有我之境""混我之境""澄明之境"三重境界,早期,佛教的"自觉"有与"启蒙"思潮相互联系,"英雄圣贤"意象是以人性为底色的"神性"意象,呈现"有我之境"。中期,消极的正鹄影响他的歌词创作,歌词中"幽人"意象更"神"性化,"人间性"依然悖论存在,"混我之境"呈现。"觉醒圆满"之后的歌词与教义之间区划不清,"澄明之境"是这一时期歌词的艺术特点。
2017年04期 v.35;No.149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