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娄·马里诺夫;王志远;
全球化和数字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类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改变是通过创新以及将新兴技术强加给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进行的。虽然这些改变给人类带来了不可否认的利益,但同时也相应导致了一系列创伤(detriment)。本文并不反对这些利益。通过界定“技术社会”一词并简要追溯技术社会“单一文化”的出现,指出技术社会面临八个弊端:(1)因数字通信即时性而导致反思时间的缩短;(2)耐心缺乏、愤怒等行为缺陷的诱发;(3)基本认知技能的下降;(4)所谓文化致发的传染病;(5)发达国家居民生命意义的普遍丧失;(6)个人身份、友谊的虚拟化和庸俗化;(7)误视感觉为现实的普遍性;(8)发达国家文化文盲的增加。本文呼吁,将人文疗法作为个人和社会所经历的许多同源问题,及源于对技术过度而对人文不充分接触而产生的问题的一种治疗/补救办法。
2022年02期 v.40;No.167 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7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2 ] - 罗龙祥;唐子涵;
从理论上看,“哲学如何教”的问题首先是“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尽管关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在哲学史上呈现出多种答案,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种模式:认识论模式、价值论模式和行动论模式。分析这三种模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理解对话式哲学及教学的逻辑理路。考察从对话转变为苏格拉底对话术再到现在成熟的逻辑学,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解契机:以逻辑方法作为现实起点同样可以回溯至对话本身。这正好契合了回归哲学初心的要求。强调哲学的本真对象就是对话本身,不仅凸显对话式哲学的内在理念,而且表明哲学对话是解决心灵困惑、治疗心灵疾病的根本方式。
2022年02期 v.40;No.167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8 ] - 丁晓军;喻丰;韩雨芳;
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范式,哲学践行主张回归苏格拉底,以对话法对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进行揭示、考察与修正,其终极目标之一是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突出形式是质疑、诘问,而非批判性思维则通常缺乏这样的反思性、独立性。心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可谓紧密相关,但是实际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研究结果时很容易陷入非批判性思维的泥淖,犯下层出不穷的逻辑谬误。而在形成信念的三种基本方式中,非批判性思维很可能从正确的前提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比起在事后修正人们的错误信念,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是在源头上进行把控,事先对批判性思维进行教育、训练,从而有望避免相关思想问题的产生。
2022年02期 v.40;No.167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9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