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经济·社会

专题:农业伦理

  • 公刘故里农耕文明溯源及其农业生态适应性变迁

    林慧龙;迟佳萌;贾佳;任继周;

    大约距今4 000年前,周部族首领公刘带领族人移居至戎狄(今甘肃庆阳),开垦荒地,豢养家畜,繁衍生息。我国农耕文化在此衍发孕育。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延续至今形成了长期稳定的“耕—牛”模式,成为全中国的农耕滥觞。然而近些年来,由于特定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因素,曾经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当地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无法应对迅速发展的人口经济压力。“耕—牛”农业难以为继,周祖的农耕文化根基发生悄然动摇,耕地农业正在一步步向现代草地农业过渡。庆阳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不仅是周祖时期农业文化的历史回归,更是农业生态适应性变迁的必然结果,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023年06期 v.41;No.177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在草业科学专业开展农业伦理教学的特殊性研究——“任继周草地农业学术思想研讨会”之“农业伦理教学研讨会”侧记

    赵安;范玉兵;

    任继周草地农业与农业伦理思想之间具有深刻的逻辑关系,草业科学专业是农业伦理教学的第一块试验田和最好的实践基地,农业伦理学也要内化于草业等农业科学之中,为开拓草业科学专业师生的人文视野提供最优教材。这是在草业科学专业开展农业伦理教学与科研得天独厚的优势。

    2023年06期 v.41;No.177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专题:智能时代的奇点:从图像、政治到哲学

  • 智能环境下物体间性的政治哲学

    蓝江;

    今天,随着万物智能链接,加速了社会全面智能化的进程,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需要在一个新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在库兹韦尔那里,智能社会的降临是一个奇点,在这个奇点上,传统从主体和对象,或者从主体间性出发的政治哲学开始遇到了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发明一个新的概念,作为智能环境下的政治哲学的根基,这个概念就是物体间性。物体间性不仅可以思考传统政治哲学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联,也可以思考人与对象、对象与对象、人与智能体之间的政治关联,从而奠定一种全新的智能时代的政治哲学的本体论。

    2023年06期 v.41;No.177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后电影,奇点与创伤主体

    姜宇辉;

    “无物之像”实际上反映了数字世界循环性、抽象性造就的图像的“无根基”特性,技术加剧了这一进程,它将物的东西从我们这个世界中抽离,开启了一个无意义的世界。因而,对于后电影的讨论,应该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下展开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虽然电影性之源在于记录和叙事,但它与哲学最密切的联结,在于用图像的方式思考,这也是后电影之为电影的重要原因。而所谓“奇点”则是从否定性的向度打断历史进程,敞开新的可能性,进而使主体性重构在此过程中凸显,这意味着主体性的脆弱及其创伤维度成为了数字时代人类生命复归的重要途径。因此,当我们再回到对“像”的讨论,面对媒介本体在后电影时代被数据化模糊的边界时,有关生命的思索便在此刻诞生于“物”与“图像”间更为深刻的对抗关系之中。

    2023年06期 v.41;No.177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艺”的技术性收缩——从蓝江的发言讲起

    李科林;

    艺术是在西学引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内涵和外延的现代概念。“艺”在被挪用和嫁接的过程中一方面吸收了来自西方的形式性审美鉴赏,另一方面,也减弱了在中国早期教育中的关于身体的技术性训练。重新解释“艺”所包含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为我们反思当下的艺术教育提供了传统文化的思考支点。

    2023年06期 v.41;No.177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算法社会的辩证法:非同一性作为同一性秘密目标的实现

    张夺;王桂敏;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算法社会悄然来临。这场深刻变革中,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算法本身具有了正当性与合理性。一方面,算法体现了资本与技术理性同一性原则的逻辑必然,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同时也构建了对人的“全景监狱”式的数字控制。另一方面,大数据算法也通过“量化自我”与“私人画像”使大众成为“众星丛结”式的分众,即体现非同一性原则的个性呈现。非同一性作为同一性的秘密目标能否在算法社会真正实现,关键还在于能否以理性化和人道化的算法内容战胜非理性和异己性的算法形式,能否削弱或祛除算法背后的资本化操控逻辑。

    2023年06期 v.41;No.177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重构与启示——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王蓉;

    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思想是贯穿其人类解放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集中体现了社会与个体、共性与个性、依赖与独立这三对范畴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这三对矛盾的理论重构为人类指明了正确的现代化发展方向,揭示了人的个性发展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当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本质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为特质,以利用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实现社会与个体、共性与个性、依赖与独立三对矛盾的辩证统一。

    2023年06期 v.41;No.177 4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科技与哲学

  • 坚持人工智能(AI)发展的有限主义进路

    刘永谋;白英慧;

    人工智能(AI)发展存在自由主义与有限主义两种进路。AI发展的自由主义进路遵循类人AI理念,追求技术至上,面临着加重资源消耗、引发归责困境、激发AI恐惧等典型问题。应转向AI发展的有限主义进路,遵循有益AI理念,坚持科技以人为本,对AI进行审时度势的动态控制。具体来说,应通过有限设计构建有益AI,着重坚持防意识化的技术设计、贯彻去道德化的伦理设计、警惕短期片面的制度设计。

    2023年06期 v.41;No.177 5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元理论”能做什么:胡塞尔现象学与传播学的元理论实践

    王嘉新;

    解决当前传播学研究的学科认同问题与范式之惑的常见路径是,寻求传播学的“元理论”。把胡塞尔的现象学思考引入到当前的元理论讨论之中,首先去刻画胡塞尔对“交往”概念的界定。以此为基础,试图指出胡塞尔现象学可以被看作是“交往—传播”的元理论,可以为我们反思当前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研究提供基础的概念框架。虽然任何“元理论”从原则上都不能直接帮助我们建立起任何学科统一性,但是元理论可以通过建立具体研究的自身意识来明确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以传播学的“身体”研究为例,在现象学的视角下展示了“身体”必然属于传播学研究的一面,以此来说明现象学的“元理论”对学科性反思的意义。

    2023年06期 v.41;No.177 7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先天性概念的消去论及其混乱论证剖析

    顾璟;

    消去论认为“先天性”是源于大众生物学的概念,尽管曾推进了科学的进程,但其内涵实则混乱,如今已经阻碍到了科学的进步,故应废除其使用。消去论主张的理论支持来自混乱论证(CA论证),其中五个前提均有可质疑之处,尤其是源自大众生物学和本质主义倾向并不构成禁用先天性概念的充分理由。消去论验证了“先天性”并非一个在生物科学和认知科学通用的概念;通过了解各科学领域对先天性概念的阐释,从而对先天性概念划定使用界限,这才是胜过消去策略的更优方案。

    2023年06期 v.41;No.177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古因明的论辩风格和特点

    任然;

    古因明论辩与古希腊的“论辩型辩论”相似,但这种相似是偶然巧合,东方论辩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与古希腊论辩通常采用演绎论证不同,东方学者通常采用类比方法。而这种类比与其说是西方逻辑中的类比推理,倒不如说是一种譬喻方法。就古因明而言,虽然印度思想家可能在形式化程度上不如希腊人,但在语用论辩上可能强于希腊人。东方思想家的语用论辩常常采用一种“悖论式判断”,他们往往通过让论辩对手陷入“前后不相副”的困境来反驳对方的观点。这里包含着“既是又不是”的二难。论者可以通过一个“既非是也非不是”的回答非常有效地反驳敌论者的观点。这种论辩表面上看类似于“复杂问语”的语用论辩,但实质上有其独特的东方风格。因此,因明论辩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与西方逻辑学不同。

    2023年06期 v.41;No.177 9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跨学科研究与理论创新

  • 经济外部性动力学原理——经济动力学与标准模型(Ⅴ)

    杨英锐;

    首先讨论经济外部性的重要性及其所涉及的经济现象,然后以物理学中的弱力理论为参考框架,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外部性动力学。从介观(中观)角度叙述,对宏观意义下供给侧与需求侧关系和微观意义下市场参与者个体供给与需求关系不做区分。第二部分应用同位旋模型方法,构建两种经济同位旋模型:其一是在经济外部性的作用下,经济成就冲动与经济畏惧冲动之间的同位旋;其二是在市场行为与市场余味之间的同位旋。第三部分讨论市场的微观属性,内容包括狄拉克方程与市场、狄拉克γ矩阵记法和市场组分的手性与螺旋形。第四部分讨论供需之间的螺旋性结构,内容包括CPT定理、彭罗斯zigzag螺旋性过程以及经济外部性与买卖相互作用(弱作用)的若干模型化方向。第五部分讨论经济外部性与电弱模型,内容包括外部性哲学、外部性媒介子与温伯格转动、耦合常数与温伯格角以及应用轻子弱流包括轻子中性弱流所做的经济学分析。第六部分提供关于经济动力学标准模型的一般讨论。

    2023年06期 v.41;No.177 10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书评札记

  • 实验哲学是一种做哲学的好方式吗?——兼评梅剑华《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

    杜昱臻;

    作为近几十年来分析哲学内部最重要发展之一的实验哲学,援引实证心理学的调查手段,通过对各哲学分支领域的经典论题做经验探究,展开了对“把直觉作为证据”的传统哲学方法的抨击,进而要求我们重思做哲学的方法。梅剑华《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一书正是对语言哲学这一个特殊领域的实验哲学研究著作。该书不仅从实验的角度考察了语言哲学的各核心议题,更颇具创新地强调了实验哲学与语言哲学于同一层级的互动,最后还吸收了史学研究的思路,给出了对实验哲学方法论的原创性辩护,为实验哲学方法的下一步优化提供了建议,也给哲学方法论的讨论带来了新的思路。

    2023年06期 v.41;No.177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浅谈从旧“世界大同”到新“人类命运共同体”农业伦理观的异同——“自给自足”与“共给共足”

    任继周;

    <正>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多种样式的热战和冷战轮番上演,从渔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愈演愈烈;以邻为壑,损人利己,以凌霸世界为自豪,近代甚至出现了以杀人为职业的特大工商业系统。当下的世界,俨然一副乌云压城、世界末日的恐怖景象。我们梦想的“世界大同”,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只能是空中楼阁吗?不,我坚信,我们人类文明的蜕变前行势不可阻挡。“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应该达到、可以达到、必然达到的鹄的。

    2023年06期 v.41;No.177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主编的话

    <正>“碧落有声飞夜霰,轻裘无力拒晨霜”。在北风吹枯桑、衾裯冷如铁的大寒潮中,凛冽寒风可能让我们有更清醒的思考。除了持续对以往经典议题的延续和探讨,这期特别推出的农业伦理专栏也是对日益频繁的极端气候现象的回应。农业伦理是兰州大学哲学和农学交叉的一个新兴方向,本刊开辟“农业伦理”专题,将国内外这一领域的优秀研究者的思索进行文字具象化,本期专题有幸由刚刚迎来百岁华诞的任继周院士主持,汇集了几位不同年龄段的作者们的前沿思考。

    2023年06期 v.41;No.17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科学·经济·社会2023年分类总目次

    <正>~~

    2023年06期 v.41;No.177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

    <正>哲学理论为真的根据是什么?哲学理论是否需要科学方法、科学证据来为之提供辩护?实验哲学作为21世纪兴起的一种哲学科学化的思潮,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本书深入该领域,条理清晰地介绍了相关背景、方法论及挑战,对重要的语言哲学问题(如指称问题、翻译不确定、信念之谜,等等)展开了批判性研究,在实验哲学家普遍针对人类“直觉”展开考察的基础上引入“理由”维度,系统建立了实验哲学的“四重证据法”,凸显了实验哲学的跨学科特色。

    2023年06期 v.41;No.177 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科學·經濟·社會》稿约

    <正>《科学·经济·社会》创办于1983年,系融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曾是“甘肃省优秀期刊奖‘品牌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宗旨,突出问题意识,聚焦学科交叉,刊登学术论文、海外译稿、书评札记、学界动态等文稿。

    2023年06期 v.41;No.177 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