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永谋;
<正>2024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元年”。很多人预测,随着机器人大规模出现在普通人的家居生活环境中,人与机器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将成为未来智能社会的常态。所谓机器情感、AI陪伴的实质是什么,对人机交互、人机关系产生何种影响?比如说,从文化视角和性别视角,应该如何看待人机情感关系呢?人与机器的情感交流,将会产生何种社会冲击,导致何种技术风险和技术伦理问题,又应该如何应对?类似问题,已经引发诸多热议。
2025年03期 v.43;No.186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刘永谋;白英慧;
机器情感指的是AI系统借助技术手段而表现出的一种外在层面的类人情感。它以情感智能为基础,其实现主要依赖于情感计算这一主流技术路径。机器情感具有建构性,具体表现为情感智能的建构性及人机情感的建构性,这意味着人类可以对机器情感进行控制、调整和提升。这一过程应以建构为人服务、更好与人互动的机器情感为目标,坚持机器情感发展的有限主义进路,即确保机器情感能力的适度性、避免机器情感宣传的夸大性、契合机器情感应用的场景性。
2025年03期 v.43;No.186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恒威;曹旭婷;
当前人工智能系统因缺乏主体性体验和内在驱动力,难以在开放环境中实现自主适应。以“机器如何可能有情感”为核心问题,结合达马西奥与索姆斯的“以生命为核心”的意识理论,提出情感机器的构建路径。首先论证意识的本质是生物体维持内稳态的高级调节机制,感受作为连接生理需求与主观体验的生物学基础,为机器情感提供理论依据;进而阐释通过模拟内稳态调节逻辑、设计闭环反馈系统与自主目标生成机制,使机器具备情感效价与适应性动机;最后探讨情感机器的伦理挑战及价值对齐路径。研究表明,赋予机器类生命的内稳态调节能力,可为其情感涌现提供物质基础,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一种新思路。
2025年03期 v.43;No.186 10-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卫;张陈杰;
AI复活技术使得人机情感交互出现了新的形式,这种情感交互方式通过重建逝者的形象,以双向互动的方式满足丧亲者的情感需求,弥补逝者生前的情感债务,让普通人也能够实现社会性永生。但是这种互动方式的情感不对称性,会形成情感依赖与沟通失能的情感异化、身份欺骗与记忆歪曲的认同危机以及情感资本化的伦理僭越风险。为此,需要从制度规约、技术设计和文化调节等多重视角,修正人与人工智能的情感关系的不对称性,寻找逝者复活技术发展的向善之道。
2025年03期 v.43;No.186 22-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吴静;王隽雅;
近年来,随着人们社交需求的改变,以情感AI为交往对象的虚拟社交逐渐兴起。当情感AI成为人类寻求情感互动的对象,情感的具身性特征与人类情感交互的复杂规则共同提出了对情感AI拟真性的高需求。然而,当前应用现状下情感AI提供的“虚拟陪伴”还主要停留在软件界面的人机交互程度上。即便情感AI竭力通过相应的文本输出以期实现想象性的身体化,但其依旧不能代替情感AI身体生产的需求和趋向。在理论上,人形AI最有利于情感互动和通用性,但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价值冲击和伦理挑战也让许多商家止步不前。而已投入市场的“完美化”伴侣机器人,在设计和应用中也进一步显示了人机情感关系中涉及虚拟伴侣定性、情感边界与算法黏性、非普遍化的特质与外在干预的三重张力,以及与该问题相关的认知计算主义的局限。因此,只要情感AI及其身体生产依然被商品化逻辑所支配,人机关系就理应遵循一定的伦理边界,而不役于消费主义的逻辑。
2025年03期 v.43;No.186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程林;张玥;
非人之恋是对人类情爱的模拟、替代、弥补或重启,其对象并非真实人类,而是广义人形或仿人机器。在非人之恋文化史视域下观察当代人机恋现象,非人之恋经历了奇闻阶段、性病理学阶段、近现代个体危机阶段,并于当今科技世代进入了非人之恋4.0阶段。当代人机恋的核心特征是它在青年群体中的日常化与深度化,其商品性、共享性、游戏性更加显性,还具有了趣缘性和生成式等特点,女性参与度也明显高于以往。同时,它在正向功能之外引发的情感、伦理风险与社会治理需求也不容忽视。
2025年03期 v.43;No.186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邱德钧;李玮农;
当前情感计算领域哲学讨论中普遍存在着理想化技术假设,批判地考察其对“无限技术可行性”的过度肯定与对“遗忘机制”的系统性忽视,指出遗忘并非情感计算的缺陷,而是实现更具真实性、伦理性和社会适应性的人工智能情感系统的关键要素。我们构建了一个由现象学启发的类人遗忘神经计算模型,该模型整合了个体情感记忆的自然衰退以及主动选择性遗忘机制等,详细阐述了模型的理论基础、结构组成、数学建模与计算方法,并进一步从哲学层面探讨了灾难性遗忘虽然由AI传导到情感计算领域,但实际上是可管理可控的,而非灾难的。
2025年03期 v.43;No.186 5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正>李恒威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认知科学哲学、意识的哲学一科学、技术与未来社会、认知科学与东方心学比较等研究。目前担任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科学技术与产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等。出版专著《“生活世界”复杂性及其认知动力模式》(2007)、《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2011)、《意识:形而上学、第一人称方法和当代理论》(2020)、《心智的生命观与后人类社会议题》(2023)等。出版译著《具身心智:认知科和人类经验》(2010)、《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2013)、《生命中的心智:生物学、现象学和心智科学》(2013)、《看不见的视力:探索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视觉》(2017)、《万物的古怪秩序:生命、感受和文化的形成》(2020)、《心智考古学:人类情绪的神经演化起源》(2023)、《生命本身的感觉:为什么意识普遍存在却无法被计算?》(2024)、《情识:意识的发明》(2024)等。
2025年03期 v.43;No.18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正>2025年4月12日,“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筹)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史综合研究室、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北京大学人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等十余家单位共同举办,吸引了全国40余家高校与科研机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召开的背景是,当前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亟须关注和研究的社会、伦理和风险问题。鉴于此,STS于2024年被正式纳入科学技术史二级学科,并于2025年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请指南的一级目录,标志该领域迈入建制化发展新阶段。
2025年03期 v.43;No.186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正>《科学·经济·社会》创办于1983年,系融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曾是“甘肃省优秀期刊奖‘品牌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宗旨,突出问题意识,聚焦学科交叉,刊登学术论文、海外译稿、书评札记、学界动态等文稿。
2025年03期 v.43;No.186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