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经济·社会

专题:生命中的心灵

  • 从生命理念到“自然—精神”的辩证统一:黑格尔生命理论的一种当代重构

    唐祺林;

    哲学史上对“生命”概念的思考方式呈现出本质主义与功能主义的对立,并时常受到自然态度的干扰。通过区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领域及其各种知识形态,黑格尔建立了一种三层次的生命理论,即生命理念(“逻辑生命”)、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这一方案一方面避免了解答“什么可以被描述为有生命的”时存在的循环定义问题,另一方面则对现行有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作出了一种超越活力论与目的论的规定,并解决了应当如何理解生命的物质性与精神性之关系的问题,最终成为一种针对当代心灵哲学与科学哲学中部分结构性二元悖论的疗愈方案。

    2025年04期 v.43;No.187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戴维森无律则一元论与“意识相关物”的问题

    赵海若;

    一直以来,我们竭力对意识祛魅。一方面,意识是丰富而生动的第一人称体验和“如此这般的感觉”;另一方面,意识体验与大脑和神经活动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密切联系。科赫提出意识的神经相关物来解释意识,它对于某些特异性的、有意识的感受所必需的脑机制和脑事件来说是充分的。从无律则一元论的角度,为意识和意识的神经相关物的关系提供一个融贯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框架。意识体验和其对应的NCC,正如戴维森阐述的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的关系一样,是个例同一。所以,物理事件与意识体验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无法则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至今无法通过“物理—心理”法则来完全预测或认识意识体验。

    2025年04期 v.43;No.187 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资本文明面、自动机器与自由时间——理解“机器论片段”的三个视点

    李弦;黄帅;

    “机器论片段”是理解马克思资本批判和共产主义观的关键文本,对把握数字时代智能机器的广泛运用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理解“机器论片段”必须理清其中的三个视点:一是“资本文明面”决定了它一方面塑造着一般智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新兴生产要素的涌流,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自动机器”的“动力来源”“机器换人”“自我意识”问题为预测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提供了新颖视角;三是马克思的“自由时间”观有助于启发探索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实现劳动时间向自由时间的积极转化、构想数字共产主义。以上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智能机器的社会主义应用提供了现实观照。

    2025年04期 v.43;No.187 2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农业伦理

  • 中国现代化的三轮驱动、基本原则与重要关系——基于农民视角的考察

    贺雪峰;

    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未来三十年将是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现代化最重要的前提是处理好稳定、发展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三者不可偏废。中国现代化应当同时在“小农经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三个方面发力,通过三轮驱动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中国现代化必须坚持一系列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充分认识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尤其是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农业和农村对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作用。同时,将农村和农业当成社会体制,以保障城市市场体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保护型城乡二元体制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构架及进退自如的应对空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

    2025年04期 v.43;No.187 4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系统韧性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滕菲;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复合的社会生态系统,具有活态性、整体性和濒危性等特点。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涉及对历史性的遗产的保护,也关乎对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社会实践。因此,构建一套针对其基本特征的“活态保护”策略显得尤为必要。起源于生态学的韧性理论,在持续地拓展与完善中,为整体论的遗产研究提供了理论思路。在韧性理论的视角下,活态保护的目标在于使农业文化遗产能够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干扰的情况下保持其核心的生产、生态和文化功能,并且提高农业系统对自然和社会变化的自我调节与反馈能力。基于韧性理论的适应性管理,并非聚焦于单一的优化策略或对变化的控制,而是致力于识别社会文化系统适应性发展的关键显性或隐性因素,从而为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2025年04期 v.43;No.187 6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魏湘粤;周凡博;卢向阳;

    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农业伦理学的介入。当前国内学者对农业伦理学的研究处于理论建设的阶段,但已有向应用研究过渡的特征。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福利、健康养殖及食品安全、传统农业伦理思想、农业伦理学的发展脉络、农业伦理规范、农业伦理学学科体系构建、农业伦理学与现代农业等七个方面。当前的研究还有待扩展广度和深度,需要加强农业前沿科技伦理和食品伦理的研究,深化对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中农业伦理思想的挖掘,探索海洋文明中的农业伦理思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伦理学理论体系,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25年04期 v.43;No.187 7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科技与哲学

  • 生成式人工智能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逻辑、呈现样态和治理路径

    王水兴;李旭;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既深刻影响社会信息传播、知识生产、主体认知格局,又深刻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数据垄断与算法设计的偏见、技术中立观念的遮蔽、主体空间的意识构建、传统技术监管模式失灵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意识形态风险的底层逻辑。具体而言,该技术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主要体现在由技术漏洞所诱发的意识形态稳定性风险、算法操纵下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权风险、数字鸿沟掣肘的意识形态两极化等方面。破除数据垄断壁垒、提高社会人文素养、加强多方主体协同治理、完善智能化监管手段是化解生成式人工智能意识形态风险的基本路径。

    2025年04期 v.43;No.187 90-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机器没有性格——密尔论“人机之辨”

    邵风;

    从经验主义哲学出发,约翰·密尔曾深受“人是机器”这一想法的困扰。在密尔看来,“人是机器”的具体表现是“性格决定论”,而这种理解会取消人作为主体的生存意义。为此,密尔从哲学上澄清了经验论的“必然性学说”与宿命论的“性格决定论”之间的区别。密尔认为,虽然人的性格确实会受环境和教育的强大影响和塑造,但是人自身的意愿也是参与影响和塑造性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具有一种“形成自我”的能力。而且,也只有当一个人参与到自我性格的塑造当中时,这个人才“具有了一种性格”。反之,虽然机器在做事效率上远高于人,但由于其完全按照既定模型进行运作,因此“没有性格”。是否能够参与到自身生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并最终“具有一种性格”,是人与机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2025年04期 v.43;No.187 10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数字分身的同一性问题

    余梦;

    数字分身的出现挑战了既有的同一性分析框架。首先,作为一种虚拟图像,数字分身可以和现实个体同时存在。其次,同一个体拥有多个数字分身的情况打破了传统同一性分析中一对一的分析基础。基于此,提出“功效同一性”,即根据功效判断数字分身和现实个体之间的同一性关系,并分别从心理连续性和身份一致性层面展开讨论。在心理体验方面,现实个体和数字分身之间具有单向的功效同一性,数字分身可能拥有的感受都汇聚到现实个体处。在社会身份方面,现实个体和数字分身之间具有双向的功效同一性,数字分身能够代替现实个体实行社会功能并获得更好的反馈效果。与数字分身的同一性关系打破了个体的边界,对个体而言,新的生命策略包括拓展认知维度、重塑情感深度及接受人的有限性。

    2025年04期 v.43;No.187 11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学人推介

    <正>王水兴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信息技术哲学、数字资本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在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交叉领域、中国智能革命自主知识体系、中国文明自主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开展了探索性研究。现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理事。

    2025年04期 v.43;No.18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兰州大学第三十九期萃英人文学术沙龙“机器情感的人文审度”举办

    <正>2025年7月6日,兰州大学第三十九期萃英人文学术沙龙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齐云楼304室举行。此次论坛以“机器情感的人文审度”为主题,由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兰州大学萃英学院、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与《科学·经济·社会》编辑部共同承办。会议邀集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等十余所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议机器智能与人文交融的前沿命题,参会师生三十余人。开幕式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邱德钧教授主持,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吴炯炯教授、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教授先后致辞。开幕式后,论坛正式进入议题讨论环节。

    2025年04期 v.43;No.187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科學·经濟·社會》稿约

    <正>《科学·经济·社会》创办于1983年,系融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曾是“甘肃省优秀期刊奖‘品牌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宗旨,突出问题意识,聚焦学科交叉,刊登学术论文、海外译稿、书评札记、学界动态等文稿。一、本刊于2022年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缩短刊期,以及时刊发研究成果。改版后刊号、刊名、官网地址及投稿系统均保持不变,欢迎海内外同仁投稿。

    2025年04期 v.43;No.187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