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经济·社会

  • 企业的调整、改组、联合问题

    陶力;

    <正> (一)近年来,我国在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调整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为解决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要在本世纪末力争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工业上要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除了必要的重点建设(能源、交通、教育等)以外,主要靠两条:第一,经过调整改组(包括关停并转),使企业转上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上来。第二,依靠技术进步,广泛采用新技术。我们要进行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改组,使之合理化,有三个问题需要探

    1983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0 ]
  • 化学与社会经济

    刘有成;

    <正>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它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能和变化规律,对人类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古时的炼金术或炼丹术就有化学问题。十九世纪初叶和中叶经历了两次革命性飞跃之后,现代化学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到本世纪初、化学和化学工业则处于带动并制约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重要地位。近年来物理学和生物学走在科学的前沿,但它们的新成就也离不开化学提供的材料。因此,有人说化学对社会进步、科学繁荣、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着中心作用,并非过誉其词。

    1983年02期 6-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对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金振声;

    <正> 科研分类自然科学研究,国际上通称为“研究与发展”(R&D),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工作。基础研究以认识客观规律为目的,与生产发生间接的联系,成果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应用研究以实用为目的,与生产发生直接的联系,成果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1);应用研究与发展工作的界限不很明显,一种说法认为应用研究“不延伸到设计或建立实际运转的流程或硬件方面去”(2),换句话说,应用研究属于实验室性质的研究,发展工作是实验室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过渡步骤,过渡的方式可通过中间试验或试用样机、样品等,所以发展工作也

    1983年02期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2 ]
  • 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杨志勋;

    <正>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正确回答了三者之间内在的关系。为保证它们之间有效地协调发展,就必须紧紧抓好两个结合点的工作。第一个结合点是科学技术内部本身协调发展的问题,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发展研究三个层次的协调发展,而保这个协调发展的结合点,是大力发展应用研究,建立我国雄厚的技术科学体系。技术科学是联系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纽带,是科学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桥梁。它

    1983年02期 13-1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3 ]
  • 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管见

    赵营波;

    <正> 自然资源、劳力资源、科技知识,是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三大资源。这三大资源的产生和充分结合,依赖于社会经济整体结构中各环节在良好协调中相互开发和交流。笔者把各环节与整体的关系,列成社会经济循环模型(见图1),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有三个功能,(1)扩大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而开发着自然界的有用性,使自然物质成为可被用来发展经济的自然资源;(2)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水平;(3)生产新的知识补充和更新教育内容。教育通过传授科技知识,为社会经济生产劳动智力。医疗保健、服务行业、生活消

    1983年02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5 ]
  • 边远落后地区要重视发展软科学技术

    孙选中;

    <正> 在我国,所谓“边远落后地区”通常是指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下的地区。这些地区科技力量薄弱,缺乏一支完整的能够适应该地区生产发展需要的能攻善战的科技队伍,劳动资料匮乏,缺乏足够的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生产工具;交通运输不便,生产信息阻塞,不能尽快地获取并正确地加工处理生产上所需要的变化多端的知识情报。在这些问题中,最根本的是科技力量薄弱。充实科技力量,正是该地区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的首要的能动的要素。通过它可以迅速地制造和改进生产工具,及时地普及和推广先进技术,正确地加工和处理

    1983年02期 19-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从实际出发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冯嘉萍;

    <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陈汉族外,已经识别承认了的尚有55个少数民族。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3.3%,其它少数民族只占6.7%。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分布很广。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土地面积达6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从海南岛经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宁夏、内蒙古,直到东北地区,在这21,000多公里的边防线上,大多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其中有二、三十个民族是跨境而居的。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在内地、东南沿海一带和台湾省等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独

    1983年02期 22-2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从地质记录来看黄土高原的种草种树

    李吉均;

    <正> 中央负责同志巡视甘肃后,号召在甘肃黄土高原地区大力推广植树种草,用这一措施来彻底改变甘肃的“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而代之以草促林、促农的良性循环。这是一个关系到甘肃全省人民生活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但是,多年以来关于黄土高原的治理在一些根本问题上是有分歧的。一种观点认为,黄土高原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和水草丰美的地方,完全是人类的不合理利用,特别是滥垦滥牧造成了今天的恶果。一种观点认为,

    1983年02期 26-2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9 ]
  • 试论“两西”建设的战略目标和种草问题

    王无怠;

    <正> 党的三中全会给甘肃农业带来全面复苏的契机。通过党政领导深入调查研究,科技人员蹲点示范,省委制定了“以农为主,农牧并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农业生产方针,并提出要树立两个观点、实行两个转变,即“树立大农业的观点,由单纯抓粮食,转变到同时抓多种经营;树立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观点,由单纯抓水利工程,转变到同时抓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这一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方针和要求,必将鼓舞全省各族人民为改变甘肃农业落后面貌而努力奋斗。现就“两西”农业建设问题,谈点个人管见。

    1983年02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0 ]
  • 种草种树 促进农牧业生产

    张汉豪;

    <正> 中央领导同志视察我省工作时指出:“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种草种树,发展牧业是改变甘肃面貌的根本大计”。这个指示抓住了甘肃的特点和实际,切中了我省农业经济建设的要害。是使我省农业生态系统从恶性循环和向良性循环转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甘肃农业问题的必由之路。一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甘肃森林广布、遍于渭河上游南北诸山和山下的各丘陵,且远及洮河中游和祖历河上游。秦汉时期,

    1983年02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甘肃农村能源问题初探

    张文光;

    <正> 一、现状长期以来,农村能源的消耗多以生活用能为主,生产用能所占比例不大,前者占农村总耗能量的80%左右,后者一般占20%。而生活用能中,又多以生物能源为主,煤、电等商品能源为辅。在我省的农村能源消耗中,农作物秸秆、畜粪和柴草一直是传统燃料,占生活用能的65%以上。据有关资料,我省农村各种用能的消耗量折合标准煤(7000大卡/公斤)为729万吨;其中烧掉的农作物秸秆折合标准煤355万吨,占总耗量的35%;畜粪折合标准煤177万吨,占总耗量的24.3%,薪柴折合60万吨,占总耗量的

    1983年02期 37-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关于甘肃黄土高原林木问题的讨论——兰州大学学术茶会讨论综述

    涅烽;

    <正> (一)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西部,是比较困难的地区之一。中央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省领导下决心大力投资,要尽快改变这里的面貌。但是,这个地区究竞如何发展,投资用到什么地方,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大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认真地制定这个地区的发展战略。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生活十分困难。要改变当前的这种状况,必须深入探讨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寻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学根据。为此,我们不但要研究它今天的环境,还必须研究它的昨天——历史时期的环境。这样,才能

    1983年02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9 ]
  • 关于研究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

    何钟秀;关西普;

    <正> 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探明运用不同规律的方向和途径,把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同经济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加以利用,是我们当前必须重视和必须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里我们就研究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想法和看法。第一、要辨明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分类、层次和关系,进行目标明确的、分工协作的全面研究。大家都知道,规律是客观事物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事物中的和事物间的“本质联系”是规律的实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本质联系进行分类,区分

    1983年02期 43-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科学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度量

    虞泰年;

    <正> 一、科学技术进步的含义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科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体系”;技术不仅是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去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本质上也是人类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在社会科学中也存在着技术问题。从广义的角度出发,科技进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它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效能表现为科技进步的作用;它的效果表征着科技水平,而科技水平则是一个静态的标志。人们通常把技术进步的范围理解为

    1983年02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5 ]
  • 生产的社会化与经济责任制

    李忠凡;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村创造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形势发展喜人,方兴未艾;在工、商企业推行的经济(营)责任制,正在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取得越来越明显的效果。实践初步证明:经济(营)责任制一出现,就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党的十二大总结实行经济责任制的经验明确指出:“为了发挥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无论在国营企业或集体企业中,都必须认真实行经营管理上

    1983年02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 从教育史谈实行职业教育——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点建议

    叶峻;

    <正> 当前,改革之风盛吹祖国大地。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逐步改革,全国人民也十分关心这场改革。本文拟从欧美近代教育史,引出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与教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点想法与建议,仅供有关部门参考。回顾欧美近代科学教育的历史,发现他们有三条经验,对于我们极富启发。一是开办科学教育学院。西欧近代初期享有盛名的科学教育组织,首推英国格雷山姆学院。这座由英国一个公司老板托马斯·格雷山姆爵士捐款赠他,于1597年正式开办起来的学院,由赞助人的麦赛斯公司和伦敦

    1983年02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2 ]
  • 教育的经济功能与智力投资的价值观

    张文范;

    <正> 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提到战略高度,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在认识观上的一个新的飞跃。教育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以极大的反作用。教育应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必须依靠教育的提高和进步,这是一条客观的规律。教育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是由于现代大生产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提高熟练的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具有智能的劳动力的增加,又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者劳动能力,理解

    1983年02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3 ]
  •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余惕君;

    <正>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首先要体现于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合理工业布局等宏观经济决策上。国民经济计划和发展规划的制订,既要体现发展生产、完善经济结构的要求,也应该体现保护环境的要求,要从环境目标、工业布局、工艺选择,治理措施、规划设想、投资分配、方案设计等各方面,把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并根据国家财力、物力、人力的可能,落实各种环境保护项目的技术、投资、设备、材料及人员等。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要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还必须把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作为经济计划的一个

    1983年02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0 ]
  • 一条推广农业技术的新途径

    许耀祖;

    <正> 农业技术责任制是一种农业技术经济责任制,它用合同的形式,把农民群众和农技人员的责权利结合起来,以经济的手段、科学的方法,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推广普及新技术和新成果,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在浙江省,农业技术责任制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单项技术承包。这种形式不承担最终产量指标,只保证某一项或几项技术效果达到规定的指标,采取联产联效、定额收费、事故赔偿的办法进行承包。例如苍南县宜山区农技站去年组织六个服务公司,承包早稻催芽138万斤(占

    1983年02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 美国洛厄尔大学“技术、社会和价值”新课程体系简介

    郑积源;

    <正> 洛厄尔(Lowell)大学是由一所文科和师范为主的州立学院和一所工学院于1975年合并而成的。新英格兰(教育)协会对合并前的工学院的最后审定报告中指出:工科学生常常缺少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相互关联的知识。因此,在不同知识领域之间,包括人文学和社会科学在内建立起交叉相连这一类总体性的教育课程,以取代把材料割裂开的传统教育,这对工科学生来说乃是十分必需和必要的。根据这个报告,在1977—1978学年度,工学院一二年级试开了两门新的跨学科的人文学课程:技术与人类价值Ⅰ和

    1983年02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 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

    罗元铮;

    <正> 发展战略的含义什么是发展战略呢?我认为,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使原来低下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经济、社会状态逐步转变为生产力较为发达,经济、社会较为先进状态所采取的总的方针政策。这里所说的经济、社会的状态,既包括经济因素,也包括经济以外的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等等其它方面的因素,它不仅有数量的问题,而且还有质量、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在理解发展战略这样一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尤其要强调的是,围绕着如何理解“经济发展”这一概念,国际上曾有过很大的争

    1983年02期 64-6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9 ]
  • 沙漠是伙伴还是敌手

    徐悦;

    <正> 这里刊登的是本刊(《知识就是力量》)记者和沙漠研究所所长、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士库曼共和国科学院院长阿加赞·格利基耶维奇·巴巴耶夫的谈话摘录。记者:毫无疑问,沙漠地带有着特殊的气候、独特的地貌、罕见的动植物群落。自然,沙漠也就应该象其它的自然带,如冻土带、原始森林带一样,为子孙后代保存下去。但是,人类开发沙漠已经有数千年了。而近来,这种开发的

    1983年02期 66-7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评《图说2000年的日本》

    符志良;崔宪;

    <正> 有趣的姊妹篇1982年6月,日本,经济审议会的长期展望委员会(委员长是国际知名的未来学家、罗马俱乐部的创始人之一大来佐武郎)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总结报告《2000年的日本——具备了国际化、高龄化、成熟化》,随后又陆续将该委员会其它六个小委员会的报告公诸于世,形成了一个总共包括十本的名为《2000年的日本丛书》系列。这套书以总报告为总论,其它诸册为各论,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向人们展示了日本行业专家对2000年的日本的各方面的预想和推测,该书除第4册尚未出版外,已出版各

    1983年02期 71-7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热诚的鼓励 殷切的希望

    田人;名驹;培来;

    自从《科学·经济·社会》杂志问世以来,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怀,编辑部还收到许多读者热情洋溢的来信。今年七、八月间,在兰州举办的全国农、林高等院校自然辩证法讲习会和在敦煌召开的全国省、区规划学术讨论会期间,本刊编辑部还邀请了一部分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及科学、经济工作者进行了座谈,征求对刊物的意见。参加两次座谈会的各省、市、自治区的同志、对《科学·经济·社会》杂志的创办给予了热诚的鼓励、并对进一步办好刊物,提高稿件质量、做好编辑工作等方面,提出了殷切希望和很好的建议。现将部分读者来信及上述两次座谈会上的部分发言要点综合整理如下:

    1983年02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祝贺与希望

    辛安亭;

    <正> 最近看到甘肃省科学学研究会和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科学·经济·社会》杂志,感到十分高兴。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它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科学、经济、社会的密切结合、协调发展,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已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研究和掌握这个客观规律,促进“四化”建设,是我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科学·经济·社会》杂志,抓住这个重要课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我国的实际,组织探讨科学、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这对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

    1983年02期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寄语《科学、经济、社会》

    伏耀祖;

    <正>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经济、社会三者已形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密切的统一关系。与此相应,自然科学工作者、经济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正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内进行合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正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内互相渗透。《科学·经济·社会》的问世,为我们研究科学、经济、社会的关系,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泛合作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做为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它问世之际,谨寄数语:1、希望它能加深人们对科学、经济、社会三者发展关系的认识,用三者一体化的观点制订规划、进行决策、研究问题;

    1983年02期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软科学园圃中的新苑

    董杰;

    <正> 在党中央提出了科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的科技方针,科学的春光洒满祖国大地的时候,你们这本以研究科学、经济、社会相互关系为宗旨的《科学·经济·社会》杂志问世了。它适应了四化建设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必将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中产生积极的影响。我衷心

    1983年02期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全国省区规划学术讨论会在甘肃召开

    雄文;

    <正> 八月十九日至二十四日,在甘肃省敦煌县召开了全国省区规划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会主要就下述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第一,会议就制定省区规划的重要意义交换了认识。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规划是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指针和行动规范、是实现新的历史时期战略任务的第一步,省区规划,既是全国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省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它对于实现全国规划和省区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保证。

    1983年02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兰州市人才学研究会成立

    <正> 九月三日至四日,兰州市人才学研究会在兰州召开成立大会。会议特邀来西北地区考察和指导人才学研究工作的中国人才学会理事长王康同志、理事王通讯和孟福谦同志;兰州市委副书记张学忠、原兰州市委副书记张烽、原副市长何英,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局、省科委、省社联(筹)、甘肃日报社的负责同志以及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学院和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对会议表示热烈的祝贺。兰州市人才研究会的成立是我市人才学研究工作的一件大事,是为四化建设开发人才、举贤选才工作的新起点。

    1983年02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 《全国省区规划学术讨论会》倡议书

    《全国省区规划学术讨论会》全体代表;

    <正> 为了实现到本世纪末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建设重点逐步转向大西北的重要指示,参加《全国省区规划学术讨论会》的全体代表提出如下倡议:一、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对边远落后地区的开发研究,发动全国科技、经济、社会工作者积极为开发边远落后地区献计献策。边远落后省区的有关部门应统一组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计划等方面的专家及实际工

    1983年02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