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元真;
<正> 浦东开发开放是我国90年代的发展重点。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化、枢纽型、现代化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它具有建设规模大、产业层次高、资金需求大、筹措时间紧、投向把握难等特点。必须在加速浦东新区传统工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同时,在浦东新区进行大规模的高技术创业活动,这些高技术创业活动,既需要筹集大量的投入资金,又需要通过正确的产业导向使浦东高技术创业投资更合理。浦东新区高技术创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是起点高、技术新、规模大。
1992年03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王海山;
<正> 技术创新作为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及内在机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这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其具体作用体现为:基本技术创新的变革效应,技术体系的关联效应,技术创新扩散的增殖效应。
1992年03期 4-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6 ] - 张自强;
<正> 许多人认为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服务”。甚至有人认为:“双层经营加社会化服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模式。那么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人口近六分之一的贫困落后地区如何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本文想对此作一些思考。一、建立“先导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贫困落后地区“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我国贫困落后地区大部分集中在“老、少、边”山区和“三西”地区。这些地区多半自
1992年03期 9-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1 ] - 许坚;
<正> 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应遵循一种什么模式,本文试图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出现了众多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佛山道路等,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发展非农产业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理论上说,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结构变革,表现出农业份额下降的趋势。因此,这些模式是符合一般经济发展规模的。发达地区走非农产业道路的条件是;①农业本身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②历史上就有经商传统,人们商品意识浓厚;③具有各种非农技术;④资金较充足。
1992年03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崔辙;
<正> 推行股份制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途径,而在内陆西部省区推行股份制,要比东南沿海省市困难得多。针对西部省区的特殊性,本文提出以下看法,算作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一、西部省区推行股份制的制约因素在西部省区推行股份制,必须突破或避开以下三个方面的制约,起码在起步时应该是这样。 (一)重型产业结构是制约西部省区推行股份制的首要因素能源、原材料等工业是西部省区的优势产业,而这些产业的显著特征是资金投入量大,投入产出期相对较长,近期效益低。在这些行业中推行股份制,势必遇到融资规模与近期效益之间的矛盾。近几年各地区的投资倾向表明,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向都转向轻型产业,急功近利,更何况企业及个人投资偏好呢?事实上,重工业的远期得利规律是目前在该行业推行
1992年03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 郭耀邦;
<正>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现在尚未摆脱贫困的少数地区,将在温饱的基础上向小康前进。”要实现这一目标,使贫困山区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赶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其中贫困山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值得着重研究的问题。本文拟根据浙江省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就贫困山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作些探讨。
1992年03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6 ] - 李自珍;
<正> 当前,人口控制、耕地资源保护以及发展粮食生产等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困地区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社会经济发展有赖于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及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与优化利用,以及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目前,人口增长对耕地利用、粮食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压力,正因为如此,探讨人口与耕地、粮食间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并采取措施协调它们间的关系,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至彻底改变贫困面貌,都十分重要。
1992年03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3 ] - 刘超;
<正> 一、科技引导市场的涵义及其特点所谓科技引导市场就是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牵引力引导市场不断向有机化和高度化发展的一种理论模式,这个理论模式有三方面涵义:(1)科技引导市场有机化。市场有机化是指市场结构自协调、自组织、自创新等功能形成和发挥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由产业结构的有机化决定,产业结构有机化又是由技术结构有机化决定的。技术通过协调各产业间的技术比例,促进某些部门技术适应和技术调整,解决各部门间的相对失衡和局部摩擦,使产业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链”呈良性循环。技术有机化通过产业结构有机化实现了市场结构的
1992年03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刘郎;
<正> 技术市场是科技与经济发生内在联系的中介环节,对于有效地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领域的转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极为迅速且已初具规模。据统计,1989年全国共有各类技术市场2万个,1991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94亿元。但也应看到,目前我国的技术市场还很不完善,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1992年03期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赵希璋;
<正>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农业问题正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全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保证农业特别是粮食的稳定增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靠增加投入发展农业固然是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经费的投入量再增大,其潜力总是有限的。由于科学技术种类的繁多和不断进步,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农业地质就
1992年03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陈士辉;
<正> 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日益得到加强,现已拥有34万农业科技推广大军,然而并没有因此而取得理想的结果。其原因之一,庞大的农技推广队伍大多是农业技术领域里的专业人员,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方面的修养,缺乏农技推广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知识,在推广工作中,以农业技术性质、类型为主,按照地理、气候、土壤、不同作物或牲畜的特点进行分类分区推广,而往往无视农村社区和邻里,忽视了社区的文化规范,未能有效地利用邻里和社区组织系统,忽视了按邻里和社区特征划分推广工作区的方法。认识社区和邻里在农技推广中的重要意义,适当地发挥社区文化、组织系
1992年03期 37-3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7 ] - 周英;杨本固;
<正> 坚持改革开放,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地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是甘肃人民的根本任务。要实现此目标,必须制定一个符合省情省力,适应国内外环境动态变化的发展战略,以指导经济的发展。一、发展战略与经济成长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证明,不同的发展战略会导致不同的经济成长速度。从国际对比看。土耳其与南期鲜同处北纬三八线,分别处于亚洲的西端和东部,均为市场经济国家,同为半岛,三面环海。国土面积,土耳其是南朝鲜的8倍,人均耕地面积前者
1992年03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刘云峰;
<正> 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的研究中要十分重视区域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发展政策的调整,区域合作与集团经济,笔者对此谈点看法。一、区域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指向性原则。区域发展中研究各个生产部门在选点和布点时尽量向能够满足自己主观要求的区域或地点靠近的倾向,把握这一倾向,对于区域发展极为重要。布局的指向性,包括燃料动力指向、原料地指向、消费地指向、劳动力指向、技术指向,指向是说倾向性,反映着各个生产部门的特殊要求,比如说劳动力指向,指劳动密集型行业,厂址以建立
1992年03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彭珂珊;
<正> 我国粮食生产自1984年登上新台阶后,已经经过五年徘徊。1991年粮食虽然有所增产,但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均占有量未达到1984年人均388kg的水平,随着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对粮食的需求还将大幅度增加,我国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紧张状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根本改变。而社会一部分人节约粮食观念淡薄,忽视粮食的价值。如何控制人为的粮食损失,搞好粮食的“节流”,即合理分配与节约使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研究,结合有关文献,仅从粮食产后损失和消费过程的损失
1992年03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孟庆伟;
<正>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企业技术创新涉及的各类环境因素的改善又是和国家政策对其调控联系在一起的。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根本性的。它不但调控着其它环境因素的状况,同时也影响着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体制、计划、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也往往同政策联系在一起。因此,改善政策环境,是改善国营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1992年03期 52-5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4 ] - 夏季;
<正> 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入,我国以吸收利用外资为重点的三资企业发展迅速。到1992年一季度,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2000多家,吸收外资230亿美元,年递增率达30%以上。三资企业不仅发展速度比较快,而且走势也在发生新的变化。总结分析外商投资走势,引导三资企业向高新层次递进,对于加大我国开放力度,促进外向型经济的良性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一、外商投资发展层次的基本特点外商对华投资始于80年代初,发展于沿海经济战略实施的1987年之后。尽管只有七八年
1992年03期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钱春;
<正> 近年来,区域利益矛盾加剧,区际经济秩序紊乱,改革与发展中的区域性障碍已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力度和效应弱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致力于宏观经济总量控制和微观运行机制转变的同时,迫切需要强化中观层次的区域管理,建立责权利相适应的宏观分级间接调控体系,这是保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在中观层次确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
1992年03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李韧;白建明;
<正> 一、引言在人口运动研究中,对迁移的研究要比对出生和死亡的研究困难得多,因为人口迁移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同时受到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心理甚至灾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往往十分复杂。同时,由上述因素的不确定性所致,对它们的影响也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因而很难给出一个能够令人满意地描述人口迁移运动的数学模型。国外的迁移模型研究
1992年03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李光正;
<正> 县域规划是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首要的、居于核心地位并指明全县整体发展方向的问题,是制定好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 所谓发展战略,就是在特定的县域内,根据对全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现状、条件、潜力的分析和估量,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国家近期和今后的发展政策,以及上级计划或规划提出的要求,确定今后较长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经过的发展阶段和为实现这些任务所要采取的力量部署与空间开发、布局方式等。这些都是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是制定一系列县域专项规划的根本依据。因此,制定县
1992年03期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3 ] - 史柳宝;施国弘;
<正> 一、引言目前,影响企业劳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适宜的内外环境和必要的配套措施,使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迟迟不能形成。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机制扭曲导致企业行为不合理。在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下,企业投入产出等微观经济活动的决策权都高度集中于国家。八十年代以来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决定和影响企业行为的制度环境和企业内部的权力结构、利益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企业的利润动机有所增强。但是,由于企业既没有独立的财产权
1992年03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鲜世中;
<正> 笔者对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仙桃市兴办“三资”企业的情况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兴办“三资”企业不仅仅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专利,同样是内陆地区汇入国际商品经济大潮的一条捷径, 一、仙桃市“三资”企业现状与特点仙桃市“三资”企业从1988年实现零的突破,至1992年3月,已办成20家(其中独资企1家),投资总额为1907万美元,其中外资790万美元;“三资”企业个数和引进外资额度均居全省县(市)级之冠,“三资”企业的兴起,为仙桃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
1992年03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