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经济·社会

哲学

  • 论实现中国梦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

    邹小华;

    实现中国梦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精神旗帜、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代表着新一代领导集体的精神风貌与责任担当;也回应了人民的期盼与梦想。两者有着内在的关联表现在:二者都内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二者都内在于弘扬中国精神之中,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也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过程;二者都内在于凝聚中国力量之中;实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都需要不断改革。

    2014年03期 v.32;No.13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8 ]
  • 孔子“一贯之道”的社会生态分析

    张晓琼;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是我们的至圣先师,他的一贯之道不但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同时也是维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促进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社会生态观。孔子的"一贯之道"包括孝敬诚信、忠恕、中庸、因革损益等"人道"内涵,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观。对"一贯之道"进行社会生态分析,有助于维护社会生态平衡、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03期 v.32;No.136 5-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至人与自由人

    任永亮;

    本文试图以庄子的《齐物论》与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中心,探讨二者关于理想社会人的特质的看法。庄子逍遥王国的实质是至人世界,而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质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至人最基本的特质是逍遥,具体表现为:第一,精神上的独立;第二,认识上的道观;第三,政治上的天放;第四,生死上的化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但是这里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观念中的自由,而至少是从劳动的异化中解放出来的经济自由、从阶级压迫中解放出来的政治自由以及从各种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的精神自由。庄子和马克思关于理想社会人的本质的阐述,既有一定的契合点,又有一定的互补性。

    2014年03期 v.32;No.136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伏尔泰与黑格尔的亚洲观比较

    朱培源;

    以往的研究,多将伏尔泰、黑格尔分别视为"肯定东方派"和"否定东方派"的代表性学人;但随着对相关材料的深入析读,这种粗线条的划分不仅日益显露出其局限性,且越来越难以站稳学术阵脚。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伏尔泰与黑格尔的亚洲观固然存在区别,但也有着诸多而明显的共同之处。就"东方学"领域而言,"这些共同之处"的发现有助于打破既有的僵化条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4年03期 v.32;No.136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7 ]
  • 自然状态下的规范问题——基于洛克自然法理论的分析

    石忠祥;

    一般认为自然状态是混乱无序的,但从洛克自然法理论来看,自然状态是一个有规范的状态,其规范源于自然法。自然法是关于人类正当行为的最低规定,人人皆可认识自然法,人人皆有自然法的执行权。人们为了保存自身和社会,协同执行自然法,因而自然状态是一个有规范的状态。自然状态下的规范还是政治社会中规则和制度的根源。

    2014年03期 v.32;No.136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时间观念的现象学解释

    吴三喜;

    海德格尔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念奠定了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传统时间观念。这一占主导地位的时间思想一直到20世纪的现象学出现之后才获得了正面的回顾和深入的解说。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将时间定义为关于前后的运动的数目。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时间观念的现象学解释正是从这一定义出发的,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对"运动"、"前后"等概念的现象学分析来逐步深入到本源时间境域。

    2014年03期 v.32;No.136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8 ]
  • 霍伦斯泰因对胡塞尔的批判——兼论唯识学对自我中心主义的批判

    徐献军;

    胡塞尔认为,自我意识是知觉世界构造的出发点,因此自我意识的承载者自我身体是知觉空间定向的中心。即使在身体不是定向零点的情况下,自我仍然是空间定向的中心。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几乎贯穿了整个现象学运动。霍伦施泰因驳斥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办法是:区别知觉的出发点与定向的中心点,而指出自我是知觉的出发点,但不是绝对的定向中心。但从唯识学来看,所谓自我或纯粹意识也不是最终的出发点,因为它们仍然是被建构的。它们也没有那种独存的、恒久不变的特性。

    2014年03期 v.32;No.136 28-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9 ]
  • 科学精神的谱系:默顿、齐曼与马克思——兼论科学的公共性价值追求

    桑明旭;

    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特殊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或对认识真理性的评价。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求知的精神活动中不断总结、积累、反思、体现出来的精神,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中蕴涵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体现为科学的公共性价值追求。默顿认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是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构成科学精神气质的内容。齐曼基于后学院科学立场,在肯定默顿理论的同时,修正和发展了科学精神气质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精神的观点包括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辩证批判、理解宽容、自我牺牲五个方面。相对于默顿的理想主义和齐曼的折中主义,马克思立足于物质实践和辩证法立场的科学精神理论更具有现实意义。

    2014年03期 v.32;No.136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67 ]
  • 试析施密特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理解——经济哲学的维度

    陆雪飞;

    施密特从经济哲学的维度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进行了诠释,他认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具有社会的、历史的性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中介"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以资本逻辑的维度为根本着力点,通过对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分析,剖析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

    2014年03期 v.32;No.136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6 ]
  • 论传统生产力理论的三重危机

    张朋光;

    传统生产力理论把生产力的发展视为最高目的和原则,并片面推崇和盲目滥用工具理性,使大自然和人沦为生产的工具和手段,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和人的发展危机。以传统生产力理论为指导的当代生产力发展困境重重,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对传统生产力理论进行批判和反思,创新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和路径。

    2014年03期 v.32;No.136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5 ]
  • 文化何以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一种文化哲学的视角

    孙慧;

    人有一种赋予混沌以形式的能力,以此区别于其他自然存在者。这一能力最常见的名称是"理性"。在文化哲学的视角看来,用什么名称来称呼这种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理解这种能力。我们将在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巅峰康德与文化哲学的代表人物卡西尔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论比较中,澄明文化何以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这一问题,并进一步通过揭示文化的传承与创造的过程来澄明人类自我发展的奥秘。

    2014年03期 v.32;No.136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3 ]

经济学

  • 产权缺陷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信用缺失

    李勇;孙娜;

    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经济制度,没有产权的市场经济不可能存在。产权制度不仅是市场经济最强大的动力机制,同样可以明确政府职责,有效界定政府与市场权限。更重要的是,产权制度是市场信用的基础。目前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失信行为与产权缺陷关系紧密。产权不清晰、特权凌驾于产权之上、权能失衡使失信行为发生。只有合理界定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建构诚信法和诚信制度体系,才能建立有效市场信用体系。

    2014年03期 v.32;No.136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 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分析

    郦水清;王媛;田传浩;

    现阶段我国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掌握这些差异的来源有助于缩小地区差异,促进经济良性运作。借助2000-2011年我国各省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和税收、土地出让收入数据,本文测算了反映土地财政规模对经济增长贡献差异的泰尔指数,并通过因素分解得到了相应的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差异。结果发现:2004年前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地区内差异,2005-2009年的差异贡献主要来自地区间差异,之后两者贡献逐渐趋同;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长期保持着"此消彼长"的互补关系;开展国际竞争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总体差异表现出显著影响;华东地区,继而是华北和华中地区部分省份在发展过程中高度依赖土地财政。为了协调区域发展,必须扩大内需,唤起内生市场力量;化地为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统筹产业布局,探寻经济增长新引擎。

    2014年03期 v.32;No.136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3 ]
  • 我国医疗行业中的租值耗散及其规避

    郑红;

    由于我国公立医院产权虚置,大量医疗资源溢于公共领域,发生租值耗散。同时,由于政府价格管制对交易成本较低的市场价格机制的干涉,医疗市场各主体就会利用其他较高交易成本的资源分配方式分割处于公共领域的租值。租值耗散和租值分割的存在增加了医疗服务的社会总成本,强化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晰公立医院产权、厘清价格管制边界、改变政府监管方式是最小化租值耗散、降低医疗行业社会成本的可行路径,是发挥市场在医疗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举措。

    2014年03期 v.32;No.136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6 ]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邵光学;祁琳琳;张超;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顺利进行。鉴于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必要研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对策。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03期 v.32;No.136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56 ]
  • 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赵宏志;刘凤朝;王元地;

    本文通过构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以省区为基本单位,在对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评价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划分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类型。结果显示,根据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指数的位次变化,可将其划分为高水平稳定型、较高水平波动型、低水平波动型和较低水平波动型四类,根据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内部结构,可将其划分为规模市场主导型、强创新弱市场型、绝对成长主导型、结构基本均衡型和结构特殊不均衡型五类。

    2014年03期 v.32;No.136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1 ]
  • 从被动嵌入到自主构建全球生产网络——以台湾计算机产业升级为例

    姚书杰;蒙丹;

    台湾计算机产业升级经历了从被动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到自主构建次级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阶段。对这一转化过程的研究为我国制造企业和产业升级提供了经验借鉴:从被动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到自主构建全球生产网络是产业升级的发展过程;知识的获取与吸收是决定企业最终知识存量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生产网络具有社会性和稳定性;产业升级需要政府适时的政策支持。

    2014年03期 v.32;No.136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8 ]
  • 老年群体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性再生

    朱爱华;

    居住形态改变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面临萎缩的困境。在重建社区公共性的过程中,老年群体可以通过社区文体活动、社区互助、社区民主参与、社区精英志愿者等途径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2014年03期 v.32;No.136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58 ]
  • 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养老保险参保影响因素研究

    俞贺楠;蔡泽昊;汪轶琳;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相关保障制度的综合推进。基于现有相关研究资料,本研究重点分析新型城镇化下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养老保险参保影响因素,并针对其现存问题进行归因研究,以期对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相关依据和借鉴。

    2014年03期 v.32;No.136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1 ]
  • 农村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付晓光;程念;赵东辉;汪早立;

    农村居民大病保险试点运行一年多来,政策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各地的实施方案设计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本文在归纳总结各地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实施方案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大病保险实施方案存在的问题,认为政策目标、制度设计以及管理能力等是影响方案设计和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4年03期 v.32;No.136 96-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8 ]
  • 医疗服务价格管制下财政补助的效果研究——基于西部地区Y市公立医院

    黄秀女;

    为了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困境,逐步解决"以药养医"问题,我国各地进行了医疗服务价格管制与公立医院财政补助相结合的政策,文章重点从理论与实证上探讨西部地区Y市6家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是否有效缓解了"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是否有效降低了次均费用,同时找出下一步的补助的改革途径。

    2014年03期 v.32;No.136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6 ]
  • 基于素质冰山模型的中小企业人员选拔误区与对策

    胡三嫚;刘明月;

    素质冰山模型形象地描绘了个体素质的差异,而不同人员选拔方法在探测素质冰山不同部分素质方面的效能也存有差异,两者能否有效匹配决定了人员选拔决策的效用。基于上述思想,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人员选拔中的三种典型误区,并根据职位要求、选拔成本约束、选拔者经验、外部资源限制等四个约束变量,为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改善与提升其人员选拔方法的效用提供了有效对策。

    2014年03期 v.32;No.136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2 ]
  • 研发创新、策略效应和技术竞争

    左勇华;黄吉辉;

    本文采用简洁的博弈模型,分析企业研发投资各个策略效应,研发投资具有替代、互补和挤出三个基本效应,并以此来分析企业技术竞争和研发中择时、专利行为、溢出效应等行为特征,这在微观机制上深化了对宏观政策的认识,并由此分析国家技术战略。

    2014年03期 v.32;No.136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IMF2001版财政统计在世界上的实施情况及经验总结

    刘立佳;

    对政府财政统计实施现状的了解是对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和改革的前提。本文以IMF出台的《政府财政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框架(DQAF-GFS)》为标准,以向IMF提交政府财政报告的成员国为样本,研究了截止到2011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2001(GFS2001)》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GFS2001》的确具有普遍适应性,大多数国家都在以该手册为改革目标;另一方面该手册的全部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

    2014年03期 v.32;No.136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6 ]

法学

  • 审监合一:我国国家审计模式的优选之路

    刘勇前;

    当前我国审计面临独立性不强、权威性不够、审计效果不佳等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审计模式的内在缺陷,基于立法型模式下的"审监合一"模式为解决困境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审监合一"模式的核心是成立国家审计监察院,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独立行使审计权和监察权。采用该模式的主要原因是审计权和监察权的同质性与互补性,主要优势是增强审计权、监察权的独立性及合力作用,变"内部监督"为"外部监督"。为构建"审监合一"模式,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法律和机构等方面准备,并对审计监察权和其他国家权力进行适当界分。

    2014年03期 v.32;No.136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56 ]
  • 我国民间借贷利率管制的反思与重构

    王琪;

    利率管制影响着我国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司法机关确立的四倍上限的管制规则设定的科学性与运行的实效性等方面备受质疑。应摒弃对于高利贷的道德偏见,客观的对待民间借贷利率的生成逻辑。在现有的金融背景与法治环境下,基于沿袭以往法治思路的考量,界定一条过渡性的利率"红线"仍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对于民间借贷利率应该采取一种区分对于不同主体、不同交易模式的多层次的构建模式。

    2014年03期 v.32;No.136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1 ]
  • 低碳经济发展经济法保障机制审视

    胡炜;

    近年来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席卷全球,成为未来人类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目前低碳经济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建立全面的法律体系为其提供完善的保障机制。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及在我国日后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自不待言。对于世界各国制定出台的保护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要细心研究以得经验,诚然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出构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制度的具体建议。

    2014年03期 v.32;No.136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中国古代家长权之法理探析

    史永平;

    我国的法古代律实践与法律文化当中,家长权、家长制以及家长观念对现代社会影响甚深。与西方"亲权"制度不同,家长权乃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特有的一种单向权利义务关系,它反映了中国伦理特有的"差序格局"[1]。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法所蕴含了何种人身关系、财产关系乃至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概因家长权不仅是古代中国家族关系中的核心伦理概念,更是中国古代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家长权与皇权)紧密的结合之事实写照。我国古代家长权确立于汉代,后随法律儒家化而逐步加强。理解和反思中国古代家长权之构成及其中法理,对于我们理解我国家庭的伦理结构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2014年03期 v.32;No.136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67 ]
  • 社会转型中新生代务工者“群体资格”梯度性分析

    黄丽萍;赵宬斐;

    社会转型中新生代务工者群体资格的出现,为学界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与路径;通过对新生代务工者的"非群体资格"到"部分群体资格"再到"完备群体资格"所构成的一种阶梯状特征分析,进而提出策略与建议,以促进新生代务工者获得现代性,取得完备的群体资格,顺利融入城市文明,获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

    2014年03期 v.32;No.136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3 ]
  • 梦想与困惑:美国的伊朗移民

    吕海军;

    伊朗移民大规模进入美国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伊斯兰革命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学生和游客,后期主要是政治避难者和宗教难民。美国的伊朗移民具有分布比较集中、经济收入较高、教育背景良好、宗教信仰多元、身份认同矛盾、代际鸿沟明显和政治影响力小等特点。在美伊文明交往过程中,伊朗移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困境。

    2014年03期 v.32;No.136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3 ]

文化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切入点

    张鑫;

    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实际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有关文化方面的战略与策略相统一的措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文化意志的集中反映。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并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是时代伟大创新的产物,是以实践为指向不断发展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切入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现实引起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更多的思考与反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体制改革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2014年03期 v.32;No.136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论成康盛世之成因

    任晓锋;

    "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成康期间君臣以史为鉴的忧患意识、重民惠民的民本意识、君明臣贤的进取意识、崇尚道德的教化意识和明德慎罚的法治意识是缔造盛世的主要动因。

    2014年03期 v.32;No.136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4 ]
  • 白居易的“《易》尚随时”观

    梁艳;

    "《易》尚随时"是白居易对《周易》时位观的概括,表现了一种"变"和"不变"之"变",以至于合和的境界。这种观念对白居易的出处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白居易"善应"的处事态度和理性的思维,"善应"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变",理性的思维则是一种"不变",在理性的影响下,白居易才将"变"和"善应"演绎成了一种"不变"的人生哲学。在这样的人生哲学的指导下,白居易的闲适诗创作更为明显的体现了他的"《易》尚随时"观,从"不偏执"的创作心态和"合和"境界的诗美追求两个方面体现了《易经》中的智慧和美感。

    2014年03期 v.32;No.136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气象浑然”与宋代诗学的“言”、“意”观

    李明;

    宋代诗学追求"气象浑然"的境界,体现在诗歌语言结构的"言""意"关系中。宋人认为过度的语言雕琢妨碍"意"的畅达,从而也伤害了"气"的浑然。但对于过分忽略语言的张力从而表"意"过于直露的情况,宋人也进行了反思,同样认为"气象"不够浑然。宋人理想的语言结构是"言意相会",即两者达到平衡和交融,即"气象浑然"。

    2014年03期 v.32;No.136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1 ]
  • 雅乐与声教:王船山“以乐论诗”的深层诉求

    文爽;杨宁宁;

    船山的"以乐论诗"隐含着一种节奏论视角,但这些节奏论并未停留在美学层面,而是有其更深境界的追求,即以温柔、和缓、雅正、和谐为特质的"雅乐"与"声教"传统。船山视野中的优秀诗歌,在情感上要雅正,在教化上要和谐,在形式上要简易。惟其如此,诗歌在各个层面的节奏表达上才能深得"雅乐"精髓,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儒家的乐教传统。

    2014年03期 v.32;No.136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1 ]
  • 西北联大与西北开发——以学科为中心的考察

    曹振明;

    20世纪30年代以来,应西北开发战略之需,发展西北高等教育特别是在西北发展理、工、农、医、师范等高等学科的呼声日益高涨,而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之所以被内迁西北组成西北联大并分设为国立西北五校,其重要内在根据之一是它们的学科优势更加符合西北的开发与建设,是国民政府贯彻西北开发战略的深谋远虑的重大举措。内迁西北后,西北联大对开发西北产生高度自觉,其学科发生了以西北问题为研究对象的集体转向,主动承担起西北开发的重大使命。西北联大的西迁与分设及其对开发西北的高度自觉,为今天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重要启示。

    2014年03期 v.32;No.136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5 ]
  • 我国当代时尚文化特性探析

    荀洁;徐国源;

    中国现代时尚文化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态,它跟随时代的脉搏不断发展变化,是引领大众文化的风向标,也是社会的表征符号,展现了多元化的特征。中国现代时尚文化呈现出从社会较高阶层"向下"流动至相对较低社会阶层的景象,通常以广告的方式被演绎,强调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并与符号消费连成一气,同时它盛行于女性、富裕者和青少年群体中,尤其是青少年走在了现代时尚的最前沿。

    2014年03期 v.32;No.136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0 ]

  • 《科学·经济·社会》征稿通则与投稿须知

    本刊编辑部;

    <正>《科学·经济·社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融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以研究和探索科学、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宗旨,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中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西部乃至其他边远落后地区的开发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辟有战略研究、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外学术前言评论、人物等栏目。

    2014年03期 v.32;No.136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