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经济·社会

文化

  • 从《荡寇志》看俞万春的精神世界

    lanyu722

    《荡寇志》一书视野狭窄,对于当时官僚整体的腐朽毫无反思,作品以杀人为乐,并把社会问题的产生归诿于下层人民,因此刻意歪曲了正常的叙事逻辑,导致作品前后不能自洽,反映了作者俞万春社会责任和道义精神的缺失,折射出当时社会精英群体共同的认知困境。

    2018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无友不如己者”与孔子“宗周之梦”的文化解读

    杨晓丽;

    学界对"无友不如己者"的含义认识不一。通过分析"无友不如己者"的句式结构,我们认为"者"是句末语助词,"无…有"是固定搭配,"无友不如己者"当解为"友皆如己"。"无友不如己者"句的释读关键在于把握"友"的内涵意蕴。"如己之友"是在思想境界、社会理想等方面的志同道合者。考察孔子的人生经历与社会理想,孔子一生的"志"是复兴周礼,孔子心目中的"友"是周公。

    2018年01期 v.36;No.150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7 ]

哲学

  • 简析奥特苏卡与帕菲特之间的三个争论

    李文;

    奥特苏卡与帕菲特之间的争论,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平等主义者与优先论者之间的争论。他们的争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关于理性偏好的争论;2.关于谨慎理由的争论;3.关于竞争性要求的争论。本文通过阐述二者之间的上述争论,展示平等主义者与优先论者在上述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和主张,并对他们各自的观点进行简要评述,最终表明优先论并不能取代平等主义而成为分配正义的唯一指导原则。

    2018年01期 v.36;No.15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3 ]
  • 对拉兹价值社会依赖性理论的反思——从价值是如何生成的视角看

    陈阳;

    本文从对拉兹价值哲学思想,尤其是他所提出的核心问题"价值的社会依赖性"命题分析入手,并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主体性"的视角来考察被认为是西方价值哲学最前沿的学者在探讨"价值是如何生成的"这一问题时的得失。从分析指出,拉兹看到了"价值的生成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现象是由于建立在不同社会实践上"这样一个客观事实。这样的认识使拉兹进一步得出"价值多元主义"的结论,但他声称这并未滑向"相对主义",拉兹与其他学者的论战重点是给价值的客观性找到一个基础,并力求说明价值的普遍性和社会依赖性之间的张力,且试图调和二者。综合来看,拉兹没有从"主体性"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这导致拉兹在回答"价值是如何生成的?"这一问题时试图坚持价值客观性论证的不彻底性。随着中西价值学界对此主题的深入探讨,本文认为只有从"主体性"的视角才能对价值的生成问题做一个完满透彻的说明。

    2018年01期 v.36;No.150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7 ]
  • 从“同情”到“爱”——休谟的同情利他模型

    张燕;

    本文试图澄清休谟《人性论》中"同情"激发"爱",即激发对富人的尊重、对亲友的爱以及对陌生人的怜悯这三种爱的过程,说明同情不单单是认知他人情感和产生移情同感的机制,而且生发了爱这种利他情感因而成为利他倾向的根基。同时,文章比照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也"对以同情或恻隐之心为爱之源头的做法予以确认。从同情到爱不仅说明了同情的利他性,也赋予爱以纯粹利他性和从亲友到陌生人的可延展性,因而呈现出一种以同情为根基的独特利他主义形态,即"同情-利他模型"。

    2018年01期 v.36;No.150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80 ]
  • 芬伯格论技术的民主化——技术民主化中的权力、实质与准则

    张保光;

    现代社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绝大部分民众只是在安心享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却没有意识到其利益正在被建立在技术标准制定、技术发展路径设计之上的"技术霸权"所侵害。安德鲁·芬伯格认为这是现代性的危机之所在,他主张要在对"技术霸权"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从技术民主化的本质、技术民主化实现的基础以及技术民主化形式和本质的统一三个维度重新阐述技术的现代性问题。

    2018年01期 v.36;No.150 22-2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3 ]
  •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本质主义:一个新的解释思路

    邓彦昌;

    在古希腊,究竟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是事物的本质还是抽象的事物的形式是事物的本质,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柏拉图也曾致力于解决这一争论,亚里士多德的策略是让它们和平相处,从而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亚里士多德这一解决方案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形而上学里,也体现在他的各个学科里,这使得他的逻辑学是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的形而上学就是他的逻辑学。因此,他的逻辑本质主义是一个具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合取,而这一合取对他逻辑学最有影响力的结果是他逻辑学词项的"存在意含"。

    2018年01期 v.36;No.150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5 ]
  • 奥古斯丁的罪与罚:浅析偷梨事件与肉欲问题

    赵培楠;丁亚平;

    偷梨事件表面上是发生奥古斯丁青春期的一件似乎无足轻重的小事。然而奥古斯丁通过偷梨事件想要揭示的是蕴含在人身上的根本的罪性。对人罪性的诊断使得人在奥古斯丁思想中无时不刻呈现为在死的、灵魂分裂的状态。奥古斯丁把人的这种自我分裂状态解读为原罪的惩罚,从而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设定了人的这种自我分裂的形象。在这种视角下,幸福生活成为与尘世政治生活根本无关的东西。奥古斯丁通过对自我深度的挖掘而建立的人的形象成为后世思想家必须共同面对的大问题。

    2018年01期 v.36;No.150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2 ]
  • 戴维·米勒对全球平等主义的批评成立吗?——兼评戴维·米勒的全球正义理论

    陈晓;

    在全球正义问题的讨论中,戴维·米勒明确的反对全球平等主义以及以该理论为基础的世界主义,并且提出了一种充足论和矫正正义相混合的全球正义理论。米勒认为全球平等主义主要犯了标准和动力两大错误,但是米勒对全球平等主义的这两个批评是不成立的。米勒提出的全球正义理论本身蕴含着对全球平等主义的要求,这也导致了米勒正义理论的前后矛盾。因此,米勒对全球平等主义的批评并不成立,而米勒的全球正义理论本身也具有全球平等主义的倾向。

    2018年01期 v.36;No.150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4 ]
  • 道德自由的谱系——从卢梭、康德到霍耐特

    何海涛;

    对道德自由的探索由来已久。自近代以来,卢梭将道德自由作为个体自由的最高状态,康德的道德哲学深受卢梭道德自由观的启示,他从卢梭的道德自律原则出发,将自律等同于自由,并提出了普遍性的道德法则。而霍耐特从否定性的角度对卢梭和康德的道德自由进行批判,指出了道德自由在当代的理论困惑及病理特征,从而对道德自由提出了新的挑战,体现了自由理论发展的新动向。

    2018年01期 v.36;No.150 44-4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9 ]
  • 论孔子仁之“安”及其内生性现代转化

    林国敬;

    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它既是仁道展开的先后秩序、内在逻辑,也是仁道境界的体现。"修己"将"我"安立于仁,使"我"成为君子,进而以"安人""安百姓"。"安人"从"亲亲"始,最终达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他人,追求"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德之境。"安百姓"是"安人"工夫的极致,是仁作为至德的必然要求。此三者为仁道展开的统一过程,构成仁之"安"的主要内容。其立足于自我之追求,又从道德层面纳入对他人之在的关切,将自我的安立与他人的安立有机结合起来,对弥补"个体本位"价值观的不足、推动当代社会道德建设具有鲜活的价值和意义。

    2018年01期 v.36;No.150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3 ]

经济与管理

  • 生产惯性:解读农户家庭经营的新视角——以河南省为例

    周帅;

    本文基于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农业大省河南作为研究样本,从农户家庭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详细解读了农户家庭经营活动。结果表明,河南农村家庭在农业和家庭再生产上依然遵循传统方式;同时,与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农户家庭在消费模式上也表现出传统倾向。本文就此提出"生产惯性"的概念,旨在表明农户家庭经营是一种超越了生存警戒线,在农业生产惯性驱使下的农业生产活动类型。

    2018年01期 v.36;No.150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2 ]
  • 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社会风险评估实证研究

    吴明发;严金明;陈昊;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所,宅基地制度改革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风险,如何让改革的风险最小化红利最大化,是该项制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此研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社会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社会风险进行界定,构建农户个体和农民集体两个层次的社会风险预警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广东省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社会风险进行实证评估,得出农户个体风险处于"重警"状态,农民集体风险处于"中警"状态。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应重点关注宅基地对家庭重要性、村集体决策透明度等具体微观的敏感性指标带来的社会风险问题。

    2018年01期 v.36;No.150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3 ]
  • 财产所有的民主制与福利国家资本主义

    刘冬冬;

    财产所有的民主制(property-owning democracy)是罗尔斯提出的最适合正义原则的社会制度安排之一。詹姆斯·米德启发了罗尔斯以尽量广泛分布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方式来实现正义原则的思路。然而,许多学者将罗尔斯的理论看作是对福利国家资本主义的辩护。本文详细考察财产所有的民主制与正义原则之间的契合关系,厘清它与福利国家资本主义的区别,并进一步从正义原则的三个部分展开论证马丁·奥尼尔对福利国家资本主义的辩护不能成立,按照罗尔斯的观点,在允许生产资料私有的条件下,财产所有的民主制才最符合正义原则的要求。

    2018年01期 v.36;No.150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8 ]
  • “一核多元”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构建——以社会需要理论为视角

    王爱华;

    随着我国恶性疾病发病率逐年攀高,晚期病患群体成为社会的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对安宁疗护服务的需要巨大且迫切。我国现有安宁疗护服务的供给在"质"与"量"上均无法满足当前需要。在这一背景下,2017年初,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安宁疗护服务实践的发展。但是,国家相关政策的有效推进与实施,还需要健全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予以支持。结合社会需要理论,针对安宁疗护服务对象的需要特点及社会需要供给的途径,构建"一核多元"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是必然选择。该体系的构建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确定该服务体系的构成,即以社区为核心、多元主体协同的服务体系;二是明确各供给主体的职责定位,合理分工,有效协作;三是完善相关的支持策略,包括安宁疗护服务人才的培养、行业准入标准的设立、生命教育的普及以及相关法律的设立和完善等。

    2018年01期 v.36;No.150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70 ]
  • 供应商—客户关系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基于关系型交易的视角

    阮刚铭;

    本文以我国转轨经济环境为研究背景,从关系型交易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供应商—客户关系如何影响企业的信息会计披露质量。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关系型交易会降低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四大"的聘任会改善关系型交易对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利影响,而行业内部的竞争反而会加剧两者的负面关系。我们进一步发现,相比较本地交易,异地交易对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更高。本文对于理解转型经济市场中企业的商业运行模式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更好的理解转型经济体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

    2018年01期 v.36;No.150 86-9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73 ]

法学

  • 评网络行动对海洋法制度带来的问题与争议——以塔林2.0为研究范本

    居梦;

    《塔林手册2.0版》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部专门以"可适用于网络行动的国际法"为主题的国际法著作。在当前网络空间国际法(主要是硬法)规则严重缺位的情况下,国际软法大行其道,填补了网络空间的诸多法律空白。本文就可适用于网络行动的海洋法规则为视角,对《塔林手册2.0版》中海洋法部分内容做一深入分析,并主要围绕网络行动对传统海洋法提出的新问题和争议进行研究。通过梳理总结出塔林2.0中海洋法规则的几大特点,以及据此得出的几点启发。

    2018年01期 v.36;No.150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1 ]
  • 知识产权视域下“数据信息”的时代发展

    郝思洋;

    信息时代,数据信息具有的多元价值和利益已经足以支撑其作为一类独立的权利对象存在,并已经被《民法总则》所认可。知识产权法调整对象的内在的规定性和知识产权制度价值目标决定了知识产权法只能调整一部分数据信息,这部分数据信息构成了各类数据信息的一类独特子集。鉴于信息时代数据信息所涉的复杂利益关系,数据信息调整范式的确定需要立法者综合各类因素予以谨慎斟酌,必要时可以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参照。

    2018年01期 v.36;No.150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76 ]

述评

  • 中国哲学与西方科学的碰撞——论中医存废问题的“源”与“因”

    马保玉;王鸿生;

    发生在民国初年的有关中医科学性问题的争论与当时科学救国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任鸿隽为代表受到了西方科学系统训练的归国留学生们以科学救国为己任,希望中国尽早摆脱传统走向现代。科学救国运动是学习西方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等。这就不可避免地与以自然哲学元气、阴阳五行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哲学发生了冲突,于是作为传统文化精粹的中医是否是科学问题的争论就出现了。

    2018年01期 v.36;No.150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1 ]

  • 《科学·经济·社会》征稿通则与投稿须知

    本刊编辑部;

    <正>《科学·经济·社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融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以研究和探索科学、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宗旨,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中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西部乃至其他边远落后地区的开发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辟有战略研究、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外学术前沿评论、人物等栏目。

    2018年01期 v.36;No.150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