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经济·社会

哲学

  • “李约瑟问题”的多视角解读

    李建珊;

    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与其社会的和文化的背景关系密切。封建专制的官僚政治,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八股取士的奴化教育,以及从"百家争鸣"倒退到"独尊儒术"等因素的作用,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极其缓慢。由于巨大的历史跨度与文化跨度,对"李约瑟问题"的"求解",极具难度。但鉴于"李约瑟问题"已超出对中国科学和文明的认识与评价,决定了今天仍有深入探讨的价值。进入20世纪以来,从文化上的"西学东渐"发展到"东学西渐",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当西方科学从近代的分解分析逐渐走向现代的综合时,中国哲学中非常发达的整体思维方式将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其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相当多有待发掘的领域。研究中国科技文化的历史与发展规律,既要有民族文化的自信,也要有民族文化的自觉。

    2018年03期 v.36;No.152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5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 ]
  • 个体化社会的风险认知与行动策略

    钱亚梅;

    随着社会变迁中流动性的增强,个体可能面临着更多的生存与发展风险,被迫成为自己生活规划和行为的中心,成为生活世界中的鲜明主题。针对个体化社会的这些风险认知特点:风险认知的同一性与"解标准化"共在,风险认知的"祛魅"与"返魅"现象同构,风险认知的客观实在性与主观建构性并存等,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比如加强制度保障,涵养共同体精神,发展科学普及教育,提升个体媒介素养等等,以提高个体公民的风险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帮助个体降低和化解被迫自决所致的高风险。

    2018年03期 v.36;No.152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重新定义工作:论技术应用与工作变迁的关系

    徐清源;乔天宇;赵璐;

    如今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并日益向各行各业渗透,对人们的工作场所、职业选择乃至工作本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造成了各种不同的后果。本文认为,技术应用在影响工作变迁时存在着两种作用机制:效率和控制。在对效率机制和控制机制进行解释,并对各类相关论述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发现技术应用在重新定义了工作的同时,也对个体和社会带来了诸多平衡和不平衡的后果。

    2018年03期 v.36;No.152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罗尔斯的个人责任观及其当代价值

    张伟伟;

    罗尔斯毕生追求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维护社会的公正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它需要国家与公民共同努力。因此,在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不仅国家要承担其对公民的责任,而且每个公民也应该承担其相应的责任。罗尔斯在其个人道德原则中阐述了他的个人责任观,他以两个正义原则作为其个人责任观的背景基础,详细介绍了自然责任和职位责任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两种责任的区别联系。虽然罗尔斯的个人责任观遭到了学者西蒙斯的质疑与批评,但是它所产生的理论进步意义以及对现代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018年03期 v.36;No.152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 ]
  • 对罗尔斯“原初状态”的阐释——兼论桑德尔对其的批评

    王蕊;

    "原初状态"是罗尔斯《正义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得出两个正义原则的理论基础。他通过改良传统契约论中的"自然状态"概念,提出了著名的但也颇具争议的"原初状态"概念,并通过模拟原初状态下理性人的选择,以理性人的一致同意为根据,来为自己的"公平的正义观"进行辩护。"原初状态"这一概念可以看作是罗尔斯正义观中的"阿基米德点",为其理论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然而,这一概念在提出以后受到了桑德尔的诘难。

    2018年03期 v.36;No.152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 ]
  • 休谟因果决定论图景下的道德情感主义立场

    张燕;

    休谟的伦理学是在科学语境下仍然有效存在的伦理学形式之一。他将理性从因果关系的核心位置中剔除出去,成为他在"是——应当"问题中将道德价值赋予情感的理论基础。他实现了理性观察方法与理性工具化的并存,也在因果决定论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中达成了兼容。通常被他人看作理性产物的正义规则和正义感在休谟理论中以演化论的模型得到解释,成为因果理论和情感主义的示例。本文将致力于呈现休谟的因果决定论与情感主义主张的相互呼应,打通休谟思想内部的逻辑。

    2018年03期 v.36;No.152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当代西方论证理论源起及其现状——从汉布林对论证的影响上看

    李敏;

    论证理论为逻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的《论题篇》《辩谬篇》以及《修辞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主要是在论辩背景下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随着逻辑学的发展,尤其是之后的数理逻辑主流地位的形成,学者们似乎淡忘了最初亚里士多德的论证理论。直到大约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受到当时社会环境要求以及汉布林《谬误》一书的出版的影响下,当代论证理论应势而出。汉布林在此书中对传统谬误和传统论证进行批判,阐述他的《谬误》一书出版前逻辑学界关于论证理论的研究状态,并对论证进行细致分析。汉布林对于唤起以及促进当代论证理论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对当代论证理论的研究现状有直接的影响。

    2018年03期 v.36;No.152 44-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条件句推理的认知研究新进展

    李帅;

    沃森在1966年设计了一个用以检验人们条件句推理能力的心理实验:"沃森选择任务",开启了推理心理学这个全新的领域。但实验结果远低于预期,引发了心理学家们对人类推理能力的普遍质疑。为了解释实验数据以及各种效应和偏见,心理学家、逻辑学家们提出了诸多理论,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主要有四个:心理逻辑理论、心理模型理论、语用推理图式和概率解释理论。但这些理论都不尽完善,沃森选择任务所引发的讨论还在继续,目前仍未出现一个统一的具有较高认可度的理论。沃森选择任务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其次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目前哲学上的探讨还比较匮乏,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8年03期 v.36;No.152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管理

  • 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共创机制研究——以安吉白茶为例

    张月莉;

    本研究聚焦于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共创的产生缘由、发生过程以及结果,以茶叶产业中龙头企业及其协同整合的利益相关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单案例研究方法,探讨了服务平台、公共品牌价值共创活动以及品牌绩效等构件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选择安吉白茶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其价值共创的过程。研究表明,服务平台包括有形模块和无形模块两部分,是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共创的基础;茶叶公共品牌价值共创是平台领导者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在对话、获取、风险评估和透明性四大模块上的交互共同创造品牌价值;茶叶产业中多重利益主体的品牌价值共创活动会导致公共品牌绩效的改善。

    2018年03期 v.36;No.152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下载次数:1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 ]
  • 业主自治与社区共治——以苏州H社区为例

    朱爱华;

    本文从"元治理"的视角出发,基于苏州H社区的个案,针对业主自治的困境,探讨了居委会与业委会共治的思路。即通过共治带动自治,通过自治促进更高水平的共治,最终完成社区治理结构的转型。

    2018年03期 v.36;No.152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工+义工”联动实践的探讨

    徐玲;钟兴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组织是社会建设与创新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提出时代要求,同时为"社工+义工"联动治理实践创造了契机。在西方社会,社工与义工的关系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初期的平等合作——分离发展——回归合作的路径。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时代特色的"社工+义工"联动服务实践凸显出专业内部和专业外部两大困境,出现了"联而不动"的现象。本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在梳理"社工+义工"联动实践理论与现实依据的基础上,从组织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等维度破解以社区为本的"社工+义工"联动实践的困境,并进一步探索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下的"社工+义工"模式的创新路径。

    2018年03期 v.36;No.152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9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货币流动性的外部传染效应实证分析

    杨小勋;李家军;

    我国货币流动性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重要贸易伙伴国货币流动性对我国的货币流动性冲击,即外部传染效应。本文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选取美国、日本和欧元区国家三个经济体,对其货币流动性对我国货币流动性的传染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货币流动性受外部影响显著。

    2018年03期 v.36;No.152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法学

  • 比特币的性质界定与刑法应对

    王熠珏;

    比特币从属于密码货币,是一种可兑换型的虚拟货币,不同于电子货币。考察人类货币演进史,可知法定货币彰显了国家主义理念,比特币则是奉自由主义为圭臬,观念层面的背反注定让二者的互益共存之路充满荆棘。我国将比特币认定为"特定的虚拟商品"具有合理性,同时亦可将其视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窃取比特币的行为应以盗窃罪予以规制。对于窃取他人平台账户中的比特币,应以被盗时平台公布的交易价格作为计算标准;对于窃取他人非平台账户中比特币的价值评估是难点,可以成本价、市场交易价、销赃价格等方式为考量。

    2018年03期 v.36;No.152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0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9 ]
  • 信息网络侮辱诽谤行为的刑法规制及完善路径

    胡宗金;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侮辱诽谤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同时,该类犯罪在证据收集上存在困难,有必要将其区别于传统侮辱诽谤犯罪。由于《刑法修正案(九)》对该罪的修正并没有触及侮辱诽谤罪属于亲告罪和自诉案件的本质,修正案提出的"公安机关协助"模式不但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也会在司法实践中出现新的问题。对于信息网络侮辱诽谤行为的刑法干预,应从打破亲告罪和自诉案件之间的必然联系上入手。具体而言,在不改变侮辱诽谤犯罪属于亲告罪的前提下,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04条第1项修改为:"自诉案件包括:(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但是利用信息网络实施侮辱、诽谤罪的除外。"

    2018年03期 v.36;No.152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 ]
  • 行政强制代履行制度中履行主体的选定

    郭婧滢;

    《行政强制法》中对于代履行制度进行了规定,该制度明确了行政机关针对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破坏环境资源领域中的可替代义务可以代替义务人履行或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履行,但是作为普遍设定,该规定中并没有明确什么情况下应当行政机关自己履行,什么情况下应当选定第三人履行,并且关于第三人选定的方式、程序也没有说明,这造成在实践中代履行执行的混乱,容易对当事人造成侵害。结合各国立法例、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执法实践可以发现,代履行第三人与行政机关是行政合同的委托关系,代履行主体的选择,宜优先选择行政机关以外的第三人,并遵循相关的程序。在第三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当提起行政诉讼而非民事诉讼。

    2018年03期 v.36;No.152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0 ]

文化

  • 从东方学中的真实到《东方学》中的真实——萨义德的“真实”概念辨析

    任龙;

    "真实"概念是联结以往的东方学研究与萨义德的《东方学》的重要纽带,是理解、反思萨义德理论的一把钥匙。以往的东方学家认为东方本身是真实的,萨义德却对东方本身的真实性存而不论,仅强调对东方的表述的非真实性。在萨义德看来,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差异是真实的,但这种观点贬低了人的主体性,强行设定了东方与西方两个先在的阵营。相较于以往东方学研究所构建的西方霸权的话语体系,萨义德的理论也构建出了一套先行定性的话语体系。由此,萨义德所认定的真实也并不真实。

    2018年03期 v.36;No.152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誓言神霍尔克斯——文本形象与功能辨析

    王朔;

    霍尔克斯是一位人格化神祗,但是并未实现彻底的人格化。古典作家主要描述其对伪誓者追捕迅捷、不依不饶的惩罚神形象,并无具体的外貌描述。霍尔克斯神的文本形象,透露出其所具有的政治和社会功能,而这又与古希腊政治和社会实际联系在一起。从古典作家构建誓言神形象的目的看,誓言神的形象还具有道德教谕的功能。

    2018年03期 v.36;No.152 115-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魏帝王对佛教的扶持及原因论析

    贾学义;

    北魏帝王对佛教多有扶持的举动,曾热衷建造佛寺、石窟和佛像,礼遇僧人,扶持寺院经济的发展,并且重视佛教义学。北魏帝王扶持佛教有很多原因,受到了十六国的深刻影响,是汉化和民族融合的需要,也是自身的精神需求以及巩固世俗统治的需求。北魏对佛教的扶持受到了南朝崇佛的影响,同时也有自身的特色。

    2018年03期 v.36;No.152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科学·经济·社会征稿通则与投稿须知

    本刊编辑部;

    <正>《科学·经济·社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融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以研究和探索科学、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宗旨,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中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西部乃至其他边远落后地区的开发和现

    2018年03期 v.36;No.152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