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雨程;
近四十年,“自然的”“自然性”“自然认知”此类表述频繁出现在认知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用于刻画某些文化现象和认知类型的自然性特征,尤其在宗教认知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文化与认知以及科学的认知科学研究中为甚。其中,自然认知被认为是一种运行快速、自动化的、非反思的、不受意志控制、认知负荷小的认知机制,在解释文化的自然性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收集并分析学者对“自然”一词的用法可以发现,自然认知实则可细分为四种类型。目前学界将自然认知的四种类型混为一谈,忽略了它们的形成过程和本质差异,使得借助于自然认知解释文化现象和认知机制的自然性显得不具有说服力。
2023年01期 v.41;No.172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邓明艳;
在当前关于心智的研究中有两条主要进路:一条以物理主义为大前提,讨论的重点聚焦于心智的可还原性;另一条则坚持心智的概念、意义和语言特征,即心智活动于理由的空间中。两条进路实质上都基于一个古老的身心二分前提,因此没有一条进路能够说明处于因果关系中的物身如何联系处于理由和意义空间中的心智。需要梳理两条进路各自面临的困境,挖掘其隐藏前提的虚假和问题,探索在彻底抛开这一总前提和框架下,如何适当地理解功能、心智和感知。
2023年01期 v.41;No.172 3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子依;
布洛克主张“意识”是一个混杂概念,至少可以划分为现象意识与通达意识,二者在概念使用与事实经验上均可区分。将论证通达意识独立存在面临逻辑困境,现象意识独立存在仍然面临方法论难题;两种意识类型表达不同的内涵,在语词使用上有进行概念区分的必要;但严苛意义上,并无可靠证据能够支持两类意识在事实经验上可区分。
2023年01期 v.41;No.172 5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刘畅;
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从量化的、不可感的方面来界定疾病与健康,这带来了许多好处,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基于亚里士多德式灵魂概念的“大健康”观念从可感的整体生活经验出发,为心、身健康的理解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健康不等于免除一切疾病,也不存在适用于所有人的唯一标准。复杂的个体感受也应纳入到对疾病疗效的考量中。本质上,“健康”是一个出于对人类个体关切的人道主义概念。身体不只是生理健康的基础,也是精神健康的基础。让我们的观念系统更健康一些,是哲学的一项任务。
2023年01期 v.41;No.172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