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经济·社会

专题:智慧养老

  • 智慧旅居养老的内涵、特征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周亚平;刘璐;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背景下,基于需求层面和供给层面的双重必然性,智慧旅居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智慧旅居养老是一个以智慧化为根基、以旅居养老为载体、以老年人为核心、以融合创新为灵魂的复杂系统,“智慧性”是其突出特征。借鉴智慧共生理念,搭建由智慧旅居养老集成信息平台、智慧旅居养老需求端和智慧旅居养老供给端三部分组成的智慧旅居养老发展整体框架,实现智慧旅居养老发展与传统旅居养老产业发展协同、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步。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智慧旅居养老服务评价体系框架,评价对象为城市提供旅居养老服务的智慧化水平,从服务成效和能力水平两个维度进行评价,为智慧旅居养老的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2023年04期 v.41;No.175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7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2 ]
  • 基于ISM的老年人科学素质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林德明;余岩松;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年人科学素质建设业已成为迫切的社会问题。针对如何评价老年人科学素质建设的问题,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影响老年人科学素质建设的可观测影响因素,运用ISM模型厘清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构建出递阶结构图,遴选出评价老年人科学素质建设的核心因素。研究表明,老年人科学素质影响因素可分为六个层次:远程教育参与人数、老年人接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比例、老年人智能手机的使用比例、老年人利用互联网科技获取信息的比例、老年人利用传统媒体比例、老年科协、老年科技工作者的数量。其中最后一个层次是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驱动力。

    2023年04期 v.41;No.175 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5 ]
  • 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社区养老服务点选址研究

    王若宾;王伟锋;耿芳东;徐琳;

    社区养老服务点的科学选址对于优化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促进社区老年人公平、便利获取养老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服务点的选址仍偏重人工决策,使用科学方法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点科学布局的研究还十分匮乏。提出一种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社区养老服务点选址方法,以最近可及距离为求解目标,以区域内社区数量、老年人数量、最远可及距离、最大服务承载量以及各服务比例配置为约束建立计算模型并求解。根据相应情境,建立不同的目标函数,针对每个目标函数都实施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优化方法对多约束非线性条件下的社区养老服务点定位均可以找到最优解,为科学解决社区养老资源配置优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023年04期 v.41;No.175 2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0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科恩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平等主义考察及其局限性

    张欣然;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正义原则对当代政治哲学的理论建构影响深远,却颇受争议。在科恩看来,平等是正义的前提,差别原则试图在允许不平等的前提下达至正义是不可接受的,进而从这一原则不相容于共同体、存有逻辑矛盾、适用范围受限、包含道德任意性等角度加以批判。在此过程中,科恩再次明确自身平等主义立场,认为正义的社会不仅需要制定适用于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原则,还需要在家庭、市场与国家中积极培育平等主义的社会风尚。但是,科恩在批判罗尔斯的同时并未提出现实的实践策略,使得其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主张止步于抽象思辨,困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思维窠臼之中。

    2023年04期 v.41;No.175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5 ]
  • 正义何解?——马克思与罗尔斯的自由观之辨

    刘晓;

    马克思与罗尔斯都对功利主义自由观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具特点的自由理论,构成各自正义观的理论基调。二者都探讨了“谁的自由”“怎样的自由”与“如何自由”等重要问题: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关注资本所有制下受剥削与异化的无产阶级的生存,将自由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指出通过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与无产阶级革命的结合,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罗尔斯从现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体制出发,关注社会中由于自然偶然分配的“最不利者”的权益,将自由界定为社会全部成员最大均等的自由,指出通过改善现有的社会政策,保障“最不利者”的利益,实现公平正义的良序社会。罗尔斯的自由观是完善现有社会制度的内在的自由,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变革资本社会的超越的自由;罗尔斯的正义观侧重当下,马克思的正义观蕴含超越;二者都旨在构建一个满足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正义社会。对二者在自由理论基础上正义观的厘清无论对国内的政治哲学研究,还是对我国当下美好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2023年04期 v.41;No.175 4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生物与智能

  • 主体经验的认知演化进路初探:从个体性跃迁的视角

    陆俏颖;詹心怡;

    与传统哲学将人类的现象意识作为主体经验的典范不同,自然主义哲学家倾向于从生命活动所要求的最小认知,逐步推导到人类意识。彼得·戈弗雷-史密斯在认知演化进路下分析了关于主体经验的演化起源的不同理论。渐进论认为主体经验作为认知的内在面,在生命诞生之初就已出现,在演化过程中逐渐丰富;后发论认为特定的复杂认知活动才会伴随主体经验,主体经验是演化后期的产物。从生物个体性的演化跃迁视角出发,可为渐进论与后发论之争提供一个第三方出路。此时,渐进论不再作为一个本体论的竞争性主张,而是作为一种方法论上的背景预设。

    2023年04期 v.41;No.175 6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5 ]
  • 从“人类世”视角审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

    唐兴华;

    合成生物学是21世纪备受瞩目的生命科学,它改变了传统生命的研究范式,由“格物致知”到“建物致知”,致力于从头开始创造新的生命。在明晰合成生物学的涵义和构成要素基础上,探究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对自然生命观的冲击。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命观,自然生命的过程变得不“自然”,冲击了传统自然/人工的边界,在生命领域融合自然与人工。合成生物学作为生命领域的新发展,是“人类世”的到来在生命科学的体现。“人类世”强调人的力量、作用和责任,凸显多元联结和复杂关系,启发我们从本体论意义上思考生命的涵义和人的地位。从“人类世”视角探讨合成生物学,更好地凸显人类责任和伦理要求,为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方向。

    2023年04期 v.41;No.175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0 ]
  • 合成生物学与风险社会:一项社会存在论分析

    唐解云;

    合成生物学的出现与发展,是运用社会存在论分析所应用的场景,集中体现了现代社会之为风险社会的创造性、不确定性与开放性等特征。合成生物学试图打破自然的限制,进一步为有机生命赋能,在设计生命的意义上创造生命,合成新的生物系统。这一生命技术在具体科学研究中将生物学推向新的发展阶段,通过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以及信息工程等试图描绘“最好的可能世界”。这一系列技术逻辑的演绎与应用,需要进一步从价值规范和应用伦理等方面进行人文反思。

    2023年04期 v.41;No.175 8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9 ]

科技与哲学

  • 庄子机器思想窥探:由“知”而“治”

    孙守领;丁玲;

    机器是庄子及其技术哲学研究所关注的对象。庄子除了把机器看作是技术“物”之外,还把机器理解为知识或知识的应用。正是因为机器具有“知”的特性,机器才发生异化,背离“道”,造成了机器物本身的拙劣、人的身心的伤害、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社会道德的衰退等负面效应。为此,庄子批判机器及其应用,但他也没有因此完全放弃机器,对机器弃之不用。庄子认为,真正的机器治理不仅要从人的方面入手“治其内”,而且还要基于社会的方面“治其外”,同时也要“与时俱化”,以使机器能合乎人性,顺应人、自然与社会发展需要且不受其累。

    2023年04期 v.41;No.175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4 ]
  • 论科学唯美主义——浅谈“为科学而科学”

    高良;

    唯美主义不仅仅适用于艺术领域,也同样适用于科学领域。唯美主义者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科学思想界也有“为科学而科学”。是否在科学范畴中,也存在着科学唯美主义的价值观呢?它的思想源流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我国的屈原,也可以在彭家勒、朱亚宗、鲁兴启等近现代学者的文章和著作中找到蛛丝马迹。上述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许司空见惯,但是,关于概念自身的哲学溯源几乎鲜有人关注。依据康德的知性规则,对其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得出了“为科学而科学”或科学唯美主义是综合的先验概念的结论。此外,“为科学而科学”的内涵仅仅是追求真理的纯粹吗?能否参照唯美主义对其内涵进行深化呢?为此,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出发,提出了科学唯美主义的内涵框架:科学追求的纯粹性、科学呈现的形式性和科学发现的相对独立性。

    2023年04期 v.41;No.175 10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8 ]

书评札记

  • 社会认识论:重画哲学知识论的概念地图——兼评《知识社会维度与当代社会认识论研究》

    徐竹;

    认识论上的个人主义主张,知识的产生和辩护都是个体心灵领域的事情。当代社会认识论的兴起突破了这种传统观点,强调从知识本身的社会属性上来定义知识,突出了知识产生过程中社会因素的重要性。《知识社会维度与当代社会认识论研究》一书系统凝练了“何为社会认识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知识的社会性、集体性和规范性充分展示了社会认识论与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的划界;在知识社会维度的视角上展现了当代哲学知识论对现实社会议题提出深刻理论洞见的可能性。“社会认识论在中国”为构建知识论的中国话语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并正在重新擘画当代知识论研究的概念地图。

    2023年04期 v.41;No.175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6 ]

  • 主编的话

    <正>“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夏天并不总是雨后暖日和风、溪水盈盈的好风景。本期我们还是穿梭于理论和现实之间,既有对先哲正义观的探讨,也有对热点的智慧养老和合成生物学的学术观察。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背景下,智慧养老开始成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该专题将对这一新兴社会现象进行学术性探讨。周亚平、刘璐搭建由智慧旅居养老集成信息平台、智慧旅居养老需求端和智慧旅居养老供给端三部分组成的智慧

    2023年04期 v.41;No.17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8 ]
  • 《知识社会维度与当代社会认识论研究》简介

    <正>本书关注并研究了一种新的强调社会维度的知识观,这种知识观研究很多时候被冠以“社会认识论”研究之名。一直以来知识的产生和辩护都被看作是个人的事情,以笛卡尔、莱布尼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来源,强调个人理性对知识的重要性。而以洛克、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认为个人经验是知识的来源。随着心理学的确立和哲学中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特别是随着现代逻辑对传统逻辑的扬弃以及语言转向的兴起,哲学认识论研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2023年04期 v.41;No.175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6 ]
  • 《科學·經濟·社會》稿约

    <正>《科学·经济·社会》创办于1983年,系融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曾是“甘肃省优秀期刊奖‘品牌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宗旨,突出问题意识,聚焦学科交叉,刊登学术论文、海外译稿、书评札记、学界动态等文稿。

    2023年04期 v.41;No.175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