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经济·社会

专题:广义论证

  • 广义论证的观念与中国古代科学史中的逻辑研究

    曾昭式;

    在中国科学史研究中,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里都包含着对中国逻辑的论述,或是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的逻辑思想,或将中国逻辑作为中国科学史的内容之一。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中国古代科学所包含的逻辑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逻辑分析。这些研究者与中国哲学史家、逻辑史家的研究有着一个共同的困惑:如果说逻辑是普遍的,并且逻辑的作用是思想的论证工具,那么,中国古代思想有没有论证工具?广义论证观念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逻辑提供了一个逻辑学的边界。

    2023年05期 v.41;No.17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2 ]
  • 广义论证视域下的视觉论证研究

    翟锦程;陆品超;

    视觉论证指那些至少有一部分核心构成(立场或理由)是通过图像符号,而非自然语言表达的论证,它们广泛出现在政治宣传、商业广告、科学交流的视觉作品之中,是论证研究关注的重点。当下视觉论证研究主要面临两大理论困境,其一是,套用言语论证标准的视觉论证评价研究忽略了文化、语境对人们解读视觉作品的双重影响。基于“前提—结论”结构的分析工具不足以刻画“丰富的表现”在视觉论证中的说理机制。相对于经典视觉论证理论,广义论证的学说与方法,无论是从论证展开的描述方面,还是规则提取方面,都提供了更为完备的方法论指导。基于广义论证的“六步法”研究程序,以静态视觉论证为切入点,提供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广义论证研究方案,并通过对当代中国政治外宣中数字漫画的案例研究,验证了该方案的可操作性。

    2023年05期 v.41;No.176 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2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微抵制”实践与主体性复归——米歇尔·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探析

    吴妍林;

    “微抵制”实践是米歇尔·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重要内容,展现了权力机制下大众对强权的反抗,表征了大众的主体性觉醒以及对诗意生存情景的憧憬和追寻。“微抵制”实践借助“策略”与“战术”的矛盾关系而运行,大众采取“微抵制”战术,抗拒权力规制下的“策略”的束缚和限制,追寻瞬时自由和闲适生活,以此确证自我的生命意义和主体性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显露了人的解放意蕴。当然,“微抵制”实践不同于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微抵制”实践着眼于微观层面的民众的小规模、小范围的反抗,马克思的“革命实践”着眼于宏观层面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强调阶级斗争运动,因此“微抵制”实践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和乌托邦情结。

    2023年05期 v.41;No.176 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9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1 ]

心智与智能

  • 适应性表征:意识生成的内在机制和解释框架

    魏屹东;

    意识问题如何破解本身就是个难题。虽然各种科学的和哲学的意识理论给出了某方面的说明,但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理论出现。意识问题既是哲学问题也是科学问题,二者的联合才有可能破解此难题。适应性表征作为架构自然认知和人工认知的概念范畴,不仅可作为意识发生的内在机制,也可作为解释框架,是一种可能且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意识的发生机制可从物理系统的复制子比特、生物系统的复制子基因、认知系统的复制子智能体以及文化系统的复制子模因的适应性表征来考察,解释机制可从进化趋向性、内在世界建构、意向内驱力和意会认知来说明。这是从科学和哲学视角共同考察和论证的,最终得出适应性表征是一切精神现象的发生机制和解释框架,可作为认知理性的适应性控制工具来应用。

    2023年05期 v.41;No.176 3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4 ]
  • 意识是非定域的吗

    陈强强;

    濒死体验是一类十分独特的意识活动,学界迄今未对其做出清晰的解释,且难以形成共识。非定域意识理论尝试对包括濒死体验在内的所有意识的本质和存在方式做出解释。它的基本主张是,从濒死体验来看,唯物主义的心脑同一论存在缺陷。意识并非大脑的产物,大脑只是促发或“接收”意识;意识现象类似量子现象,意识可脱离大脑独立存在,即意识是非定域的。然而,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的批评表明,非定域意识理论的基本主张难以成立。这不仅是因为非定域意识理论存在多个层面的内部矛盾,还因为它违背了奥卡姆剃刀原理和面临观测(证实)困境。对包括濒死体验在内的意识的研究,尽管不能完全放弃形而上学进路,但首先应坚持方法论上的自然主义。

    2023年05期 v.41;No.176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4 ]

逻辑与论证

  • 因果过度决定与认知层次分析

    李安然;张志林;

    因果过度决定是困扰着因果反事实理论的一个难题。通过澄清该难题的含义,陈述细粒度策略解决方案以及刘易斯对此方案的反驳,然后借助对思维经济原则的分析,指出因果过度决定难题导源于对思维经济性的过分追求,进而引出认知层次问题。认知层次的确定应以所需解决的问题为导向,而不存在绝对的统一标准,人类认知也无须这样的标准。对因果过度决定难题典型案例的分析表明,虽然理性分析策略似乎可解决砸碎玻璃瓶之类的难题,但因忽视人脑的计算消耗而无法分析认知层次问题。比较而言,资源理性分析策略基于计算时间来测算大脑的计算消耗,从而约束一分到底的分层倾向,注重计算代价与认知效用之间的动态平衡,乃是优于简单理性分析策略的方案。

    2023年05期 v.41;No.176 5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3 ]
  • 先秦墨家“推类”思想与中国逻辑的内在特质

    王加良;胡怀亮;

    按照传统观点,墨家的“推类”是一种类比推理,但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困境。从“推类”的推理结构看,墨家“推类”的“故”“理”“类”“辞”的推理结构并不是一种类比推理,“理”和“类”只是保证结论“辞”成立的一个共支撑条件,这个条件主要表现为类同准则,其中,类同准则的支撑强度决定了结论“辞”是真的、是可满足的或者是假的。墨家的这种逻辑思想具有意象性和非形式性,这也决定了中国逻辑思想的内在特质。

    2023年05期 v.41;No.176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9 ]
  • 论米丽肯的专有功能主义

    彭俊;

    知识通常被认为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盖梯尔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重思这一观念。米丽肯认为,知识作为一类自然现象理应以自然主义的方式进行考察。为此,她在广义演化论的基础上,从专有功能视角对知识涉及的功能、真、信念等概念进行了自然化处理,提出了较为彻底的自然化的知识论,主张知识的“首要事例是正常获得的毫无犹疑的真的当下信念的事例,然后我们才将‘知识’概念延伸到某些种类的倾向性信念上”。学界普遍关注普兰廷加的专有功能主义知识论,而对此知识论流派的实质发起人米丽肯的观点未予足够重视。经考察发现,米丽肯和普兰廷加在认知能力的专有功能来源、正常执行条件和可靠性条件上的论述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所造成的不同理论后果将直接凸显前者知识论的优势。米丽肯的自然化的专有功能主义具备更为广阔的理论前景。

    2023年05期 v.41;No.176 8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2 ]

科技与社会

  • 数字时代社会关系新特征与风险应对

    蔡丹旦;徐清源;李静;

    以数字社会中的核心参与主体即政府、市场主体和个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三者之间呈现出的新型社会关系特点,即服务网络化、监管复杂化、平台主导化、社交线上化、主体透明化、劳动灵活化和算法依赖化。基于新的社会关系特点,提出未来数字社会在社会公平、隐私安全、劳动保障、网络文化和算法伦理等方面可能引发的新型社会风险及其应对建议。

    2023年05期 v.41;No.176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3 ]

威廉斯专题

  • 论柯林伍德

    伯纳德·威廉斯;吴芸菲;

    不满于柯林伍德在20世纪上半叶牛津哲学界受冷落的实情,威廉斯以我为主地详尽考察了柯林伍德在历史哲学、哲学史及其所主张的思想史与形而上学研究应该相互渗透等方面的重要观点。其中,威廉斯重点辨析了柯林伍德的重演论、封装概念以及问答逻辑,这些思考溢出了柯林伍德研究,延伸至诸如解释与理解何以可能、反思与实践的关系、文化变异与普遍设定的关系等一般哲学问题。基于这些工作,威廉斯意在召唤富有历史感且风格独具的哲学思考与哲学写作。

    2023年05期 v.41;No.176 10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4 ]
  • 伯纳德·威廉斯《论柯林伍德》小评

    陈嘉映;

    <正>一柯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专业的”历史学家,对史学和哲学的目的和做法都有深入的思考:说到历史,柯林伍德主张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说到形而上学,他主张形而上学是关于绝对预设的学说。

    2023年05期 v.41;No.176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7 ]
  • 人文学科的希望何在?

    伯纳德·威廉斯 ;吴芸菲;

    威廉斯考察了两种捍卫人文学科的主流观点,一种是将人文学科比附于注重炫耀性消费的奢侈品的“皮革桌垫”观点,另一种则是有所偏好地为单个人文学科辩护的“F. R.利维斯”观点,它们都试图从培育卓越个体的角度而非立足于现代社会从追求学科存续的角度为人文学科辩护。威廉斯认为,人文学科的首要意义是让我们明白我们是谁,而这需要了解我们从哪里来,历史学对理解人文学科和特定社会处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正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理解之间的这种关联为人文学科的存续提供了辩护。这一辩护为回答人文学科知识分配的政治学问题提供光照。要回答这一问题,仅了解人文学科本身的旨趣还不够,需要进一步知道如何在现代世界的政治结构中恰当地使用和应用这些知识。在威廉斯看来,人文学科本身并不支持激进或保守立场,其特点是促进保守或激进观点的反思性程度,它体现在对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的信实理解上。

    2023年05期 v.41;No.176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4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0 ]

  • 主编的话

    <正>“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西北秋日也多雨,也让我们更能在现实与理论中做更多的思索。在“广义论证”专题栏目中,曾昭式在其成果中,界定、梳理了广义论证的观念与中国古代科学史中的逻辑研究;翟锦程、陆品超则在广义论证的视域下,对视觉论证进行了探究,并提供了一套现实方案。本期,本刊的经典栏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刊载了吴妍林关于米歇尔·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研究,作者以“微抵制”为纽,阐发了其积极意义与局限性。

    2023年05期 v.41;No.17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8 ]
  • 《科学·经济·社会》“农业伦理”专栏稿约

    <正>201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先生在兰州大学主讲《农业伦理学》系列讲座,标志着“农业伦理学”学科在中国正式诞生。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任继周院士带领团队发表论文、编写教材、栽培后学,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2023年以来,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在农业伦理学方面的研究力量,计划共同创建中国伦理学会农业伦理分会,共同申办应用伦理(农业伦理方向)专业硕士授权点。

    2023年05期 v.41;No.176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6 ]
  • 《科学·经济·社会》稿约

    <正>《科学·经济·社会》创办于1983年,系融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曾是“甘肃省优秀期刊奖‘品牌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宗旨,突出问题意识,聚焦学科交叉,刊登学术论文、海外译稿、书评札记、学界动态等文稿。

    2023年05期 v.41;No.176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7 ]
  • 下载本期数据